美巨头卖身中国求生!放下高端身段下沉拓店,消费者坐享其成
大家好,我是闻叔!星巴克把中国内地60%股权以约40亿美元卖给博裕资本,自己只留40%,原来它客单价连跌8季,扛不住本土品牌竞争。
新老板懂下沉市场和数字化,计划把门店从8000家扩到2万家,40%开去三四线,这桩作价约40亿美元的交易,究竟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无奈退局”,还是外资品牌在中国生存逻辑的彻底转向?
从全资掌控到拱手让权,9年态度大转弯
2015年,星巴克以13亿美元的高价,从统一企业手中收回华东市场股权,执意推进全资运营模式。
那时候的外资品牌,凭借成熟的全球标准化体系和强势品牌光环,在中国市场几乎占据绝对主导,肯德基、麦当劳的全国统一定价与出餐标准,成为消费者“不踩雷”的默认选择。
星巴克则靠着门店场景营造,成为上班族午后休闲的标配,品牌溢价带来的利润空间,让外资品牌无需过多适配本土市场,便能轻松盈利。
但这一局面在今年被彻底打破,11月4日,星巴克中国官宣重磅交易:以约40亿美元价格,将内地业务60%股权出让给博裕资本,自身仅保留40%股权,仅负责品牌及知识产权授权。
这一操作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持续承压后的必然选择,其实星巴克的困境并不是个例。
近年不少外资快消、餐饮品牌都面临类似难题:固守欧美市场验证的运营模式,对中国消费者需求变化反应迟缓,本土化改造流于表面。
反映在星巴克身上,便是客单价连续8个季度下滑,当消费者不再为“小资标签”买单,过高的运营成本和定价策略,让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势,最终只能通过出让股权,寻求本土力量的救赎。
![]()
博裕拿下星巴克,靠的不是钱而是本土硬实力
星巴克选择博裕资本,核心并非出价高低,而是后者手中精准匹配的“本土生存资源”。
对如今的外资品牌而言,中国市场的竞争早已不是资本比拼,而是本土化运营能力的较量,而博裕恰好手握星巴克最急需的三大核心优势。
其一,下沉市场的拓店与成本控制经验,博裕资本曾投资蜜雪冰城,见证并参与了其下沉市场的扩张逻辑,通过集中采购压缩供应链成本、优化门店选址适配县域消费场景、制定亲民定价策略,蜜雪冰城得以在三四线城市快速铺开。
这正是星巴克急需的能力:未来门店要从8000家扩至20000家,40%布局下沉市场,没有成熟的下沉运营经验,盲目扩张只会加剧成本压力。
![]()
其二,高端零售的运营逻辑,除了下沉市场,博裕还投资过SKP,深谙中国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不仅是产品本身,更包括服务体验、场景营造和会员体系运营。
SKP能成为高端零售标杆,关键在于精准捕捉本土高端消费群体的偏好,这种运营思路,恰好能帮助星巴克在保留部分高端市场份额的同时,避免陷入“降价就掉价”的困境。
其三,数字化转型的生态资源,博裕资本与阿里、腾讯的密切合作,能为星巴克打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
从线上点单、会员管理到门店智能选址、供应链调度,这些本土互联网生态的成熟能力,正是星巴克此前短板所在,对比瑞幸靠数字化实现的高效运营,星巴克的数字化进程明显滞后,而博裕的资源联动,能快速补齐这一缺口。
![]()
可以说这场交易的本质,是外资品牌对本土资本运营能力的认可。
当中国资本不再只是“金主”,而是能提供供应链、数字化、渠道布局等全链路支持的“操盘手”,其在消费赛道的话语权自然水涨船高。
效率战取代品牌溢价,咖啡赛道迎内卷新阶段
星巴克的股权变更,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将改写中国咖啡乃至整个新消费赛道的竞争规则,曾经外资品牌依赖的“品牌溢价战”,正在被本土品牌主导的“效率战”全面取代。
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是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务实化,疫情后,大众喝咖啡的核心诉求回归“解困提神”,而非门店场景消费或格调彰显。
没人愿意为额外的品牌溢价付费,也没有多余时间在门店久坐,高效、便捷、高性价比成为消费决策的核心指标。
本土品牌早已精准捕捉到这一趋势,并展开针对性布局:瑞幸依靠全球稳定的供应链和手机点单模式,将咖啡价格拉至大众区间,再通过大数据智能选址,实现写字楼、社区的高密度覆盖。
库迪以9.9元极致性价比为切入点,快速抢占校园、县城等下沉场景,Manner则采用“小门店、高坪效”模式,压缩租金和运营成本,靠社区流量和高翻台率站稳脚跟。
如今星巴克加入战场,将让这场效率竞争进一步升级。
按照博裕的规划,20000家门店的目标意味着密集拓店,40%下沉市场布局则直接与瑞幸、库迪正面交锋。
这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价格层面,9.9元、8.9元的低价竞争可能常态化,渠道层面,门店覆盖将从一二线城市延伸至县域市场;运营层面,数字化、供应链优化的效率比拼会愈发激烈。
而最终受益的,肯定是消费者,更低的价格、更便捷的购买渠道、更丰富的选择,正是这场竞争带来的直接红利。
中国市场从“销售终端”变身“创新源头”
这场40亿美元的交易,真正的意义远超星巴克本身,它标志着中国市场在全球消费格局中的地位,已从“销售终端”彻底升级为“创新试验田”,本土运营模式正反向影响全球品牌战略。
![]()
过去数十年,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逻辑简单直接:将在欧美验证成功的模式复制过来,依靠品牌光环收割市场红利。
中国市场只是“被动接受者”,扮演着全球供应链中“销售渠道”的角色。
但现在,这一逻辑完全逆转,中国市场的消费场景更复杂、消费者需求迭代更快、数字化基础更完善,催生出诸多独特的运营模式。
瑞幸的“数字化+高密度门店”模式、蜜雪冰城的“下沉市场低成本扩张”模式、Manner的“小门店高坪效”模式,这些本土创新不仅在中国市场被验证成功,还开始反向输出至全球。
不少海外咖啡品牌已开始借鉴瑞幸的数字化运营思路,茶饮品牌则将中国的“门店场景+产品创新”模式带到东南亚、欧美市场。
![]()
星巴克此次将中国业务交给博裕资本,本质上是一场“中国模式试验”。
如果博裕能成功将星巴克改造为适配中国市场的高效本土化品牌,这套融合了下沉市场运营、数字化转型、高端与大众市场兼顾的模式,未来极有可能被星巴克复制到印度、越南、巴西等新兴市场。
到时候中国市场的运营经验,将成为星巴克全球战略的核心资产,而这正是中国市场影响力升级的最佳证明。
外资品牌的光环时代早已落幕,本土资本与运营能力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生存规则。
以后我们会看到更多外资品牌主动寻求本土资本合作,通过嫁接本土资源实现转,;而“全球品牌+本土效率”的新物种,也将成为消费市场的新趋势。
![]()
对消费者而言,这场变革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中国市场而言,这标志着其已从“被动跟随”走向“主动创造”,对全球品牌而言,适应中国市场的本土规则,已成为无法回避的必修课。
星巴克的股权交易只是一个开始,中国资本改写全球消费游戏规则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信息来源:大江网:星巴克将中国业务的60%出售给博裕资本,作价40亿美元
信息来源:正观新闻:星巴克“牵手”博裕资本,剑指全国20000家门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