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惊艳的发现能让我们对古代文明有全新的认识。11 月 8 日,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一个重磅消息震撼了考古界。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杨军透露,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纺织文物里,有了惊人的发现。此次出土的一批纺织装饰品类文物中,包括加漆方孔纱、平纹绢、平纹绢地锁绣、经编纂组织物等,其中加漆方孔纱数量最多。而最让人瞩目的,当属中国最古老的绣法之一 —— 锁绣。
![]()
海昏侯墓出土的锁绣残片,颜色艳丽得让人惊叹,推测是用朱砂染色的丝线绣成。这些残片多附着在南回廊的漆箱残片和棺板正面。尽管织物本身由于长期埋藏,腐朽得十分严重,但锁绣的针法和纹样痕迹依然清晰可辨。你能想象吗?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它们依然顽强地向我们展示着古代刺绣艺术的魅力。
专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绣线采用朱砂染色,历经两千余年仍保持朱红色泽,未见明显褪色。朱砂作为矿物染料,其着色力与抗老化性能远超植物染料,能在完全饱水环境中保存如此完好,实在罕见。更有部分残片上每厘米竟有 9—11 个锁环,1 毫米宽度内可并排两行锁绣,其精密程度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乘云绣”、北京老山汉墓的 “长寿绣” 不相上下。
锁绣,因其绣线形成环环相扣的锁链状结构而得名。据《中国刺绣史》记载,这种针法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此次海昏侯墓出土的实物,更是将锁绣技艺的成熟期明确锁定在汉代。
![]()
海昏侯墓锁绣的发现意义重大。它不仅为汉代纺织技术传播路线提供了新证据,对比同时期新疆尼雅遗址、蒙古诺音乌拉墓地出土的锁绣文物,三者针法结构高度相似,证明这种技艺曾沿丝绸之路广泛传播。还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汉代纺织技术的重要发源地,结合江西地区自古以来的养蚕传统,可以推断汉代已形成从原料生产到高端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从这些小小的锁绣残片上,我们看到的是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是汉代刺绣艺术的巅峰,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脉络。它们就像穿越时空的信使,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这些锁绣残片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代刺绣工艺研究的空白,更引发了对古代纺织业技术交流的重新思考。考古学家在清理过程中还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部分残片的锁绣纹样中隐约可见云气纹与凤鸟纹的组合,这种纹饰风格与楚文化中的漆器图案惊人地相似。这或许暗示着汉代长江流域与楚地文化存在着更密切的工艺传承关系。
![]()
更令人振奋的是,文物保护专家采用显微CT技术,在这些看似脆弱的织物纤维间发现了微量金属颗粒。经检测,这些金属成分与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合金配比高度吻合。有学者大胆推测,这可能是汉代工匠独创的"金属固色法"——在丝线染色过程中加入金属媒染剂,使矿物染料与纤维结合得更加牢固。若这一假设得到证实,将改写世界纺织技术史对古代固色工艺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团队在整理过程中还发现了几块特殊的"双面锁绣"残片。这些残片正反两面的纹样完全一致,针脚却呈现出镜像对称的特征。这种工艺即使在现代刺绣中都属于高难度技法,其发现彻底颠覆了学界对汉代刺绣水平的原有评估。有专家激动地表示,这可能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双面刺绣实物证据。
![]()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丝绸残片正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汉代纺织业图景:从江西的桑蚕养殖,到长沙的织造中心,再到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域的锦绣华服,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然清晰可见。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古代匠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也见证着中华文明在工艺技术上的卓越成就。
让我们一起为这些珍贵的文物点赞,也期待考古工作者能有更多的发现,为我们揭开更多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如果你对考古文化感兴趣,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想法和见解哦。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令人惊叹的技艺呢?快来留言告诉我们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