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山文化之符艮心《儿戏神祗》简介
作者:徐厚冰
祠山文化是以西汉治水人物张渤为核心形成的民间祭祀文化,发源于安徽广德横山地区,因唐玄宗封横山为祠山而得名。该文化以张渤开河治水、舍身奉献的传说为基础,融合官民信仰体系,涵盖庙会、商贸、戏曲等民俗活动。2017年,“祠山张渤传说”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一幅反映祠山文化中祈雨的图文作品——《儿戏神祗》。
![]()
祠山殿
一、历史背景
千年来,祠山文化在传播中产生了“广德埋葬”、“祠山祈雨”等陋习。农历二月初八是江南地区广泛信仰的祠山神祇——张大帝(本名张渤)的诞辰日。于是,在广德、泗安一带产生了生铁神像及占卜习俗。
![]()
广德州铁制祠山像
据记载,二月初八前后,常出现“请客风,送客雨”的天气异象,广德民间认为这与张大帝的女儿们(风、雨、雪、火)归省有关,因此,这一天也被视为占卜年景丰欠的时机,认为二月初八下雨是丰收的预兆。若天气晴好不下雨,便可能被视为不吉,需抬神像游行,以祈求风调雨顺,群而观之。仪毕,将神像投入山谷。
——这就是广德地区俗语“雨落二月八,今年一定发”的来历。
二、符艮心《儿戏神祗》
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画家符艮心先生透视广德“舁神投谷”现象,以图文艺术形式,给我们再现了祠山文化中祈雨陋习,批判了祠山文化中的糟粕:
儿戏神祗
画/文:符艮心
俗传二月八日,为张大帝诞辰,泗安、广德之间有神像,生铁铸就,面黑如锅,土人以是日卜丰歉、宜风雨。若遇晴爽,群舁神投入涧谷,以示罚,嘻异矣!夫神也者,可以□(祷?)福我者也,徼福之心切,即惧祸之心深,未有亵之渎之,激而使怒,谓必如是,可免祸,可获福,则神且受制于人,人亦曷赖有此,神哉!其俗可嗤,其恶不可恕。
![]()
符艮心《儿戏神祗 符艮心《儿戏神祗》图
(史料来源:点石斋画报,壬集,十二期《光绪十年甲申四月起》,第六页)
【结语】
这篇短文以农历二月初八张大帝诞辰的民间习俗为切入点,通过描述当地土人通过神像占卜年景、风雨,并在天晴时“群舀神投入涧谷”以示惩罚的独特风俗,进而引发了对“神”与“人”关系的深刻思考。文章的核心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和批判一个地方习俗,更在于批判了一种矛盾而荒诞的民间信仰心理:一方面祈求神灵赐福,另一方面却又以近乎“亵渎”的方式对待神像。
于今,祠山文化作为广德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我们在传播传承过程中,应当始终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让它传播的更广更深,为广德文旅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
讲好广德故事,传播广德文化——
人文广德
欢迎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