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在开封城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一件改写中国历史的事正在发生,主人公赵匡胤“沉醉不醒”,陪衬者们“义愤填膺”,道具是一袭黄袍,剧情仿佛早已经写好了,你想想,一位统领三军的将领,在这般紧要之际喝得烂醉如泥,这合理吗?
![]()
精心策划的意外
将时间回溯至前一日,正月初二的深夜,开封城内处处灯火通明,七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正在安睡,他的母亲符太后在宫中焦急地来回踱步,此时北边传来紧急讯息:契丹与北汉联合,大军已然逼近!
符太后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赵点检,此次北伐就全仰仗你了“。
赵匡胤单膝跪地,说道:“我定当竭尽全力,守护大周的江山”
他说这话时,眼神平静得让人心里发寒,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契丹入侵”,极有可能是赵匡胤自行编造的,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后来查证,彼时契丹正专注于内部整顿,根本没有南下的打算。
陈桥驿的清晨
正月初三清晨,陈桥驿大营,赵匡胤的亲信赵普、石守信等人早已行动,他们先是将禁军将领召集起来,接着逐一去做思想工作。
![]()
“我们跟随点检南征北战多年,立下不少战功,而朝廷呢?”石守信声音低沉地说:“小皇帝年纪小,太后是妇人,不懂得军国大事。”
“可这是谋反啊!”一个年轻将领有些犹豫,“谁说谋反?”赵普笑着言道,“我们只是想让点检称帝,此乃顺应天意,再说了,并非我们逼迫他,而是他不得不为之”。
此话言之有理,并非赵匡胤自身想要称帝,而是众人“促使”他去称帝,如此一来,赵匡胤便由主动之态,转为被动之态,从野心家,变为了“被迫接纳”的圣人。
影帝级的表演
天刚有些微亮时,赵匡胤的营帐就被好几千士兵给包围了,“点检!点检!”呼声震天。
赵匡胤被惊醒后,披衣而出,问道:“尔等欲何为”?“天下无主,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大怒道:“胡闹!此乃谋逆大罪,你们是想害我!”将士们并无多言,便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须知黄色布料,乃皇帝方可使用,此黄袍从何而来,显然是预先备好的道具。
![]()
赵匡胤道:“尔等贪图富贵,将吾立为天子,可听从吾之吩咐否”?将士们异口同声答道:"唯命是从!"
“行,现订立三条规矩:进城不得惊扰太后与小皇帝,不得欺辱官员,不得抢夺百姓财物;若有违反者,当处以极刑。”
此时都已这般境地了,你还搁这儿想着树立人设,这哪里是被逼的样子,分明是早有准备。
兵不血刃的开封
大军返回开封,城门紧闭,守将韩通组织抵抗时,被预先埋伏的军士将其击杀,韩通乃后周最为忠心的将领,然而第一个丧命的偏偏就是他。
接着赵匡胤的军队便如同进入无人之境一般,为何如此?原来是开封的禁军将领,早已被他收买,像王彦超、高怀德之流,表面上是后周之人,可实则已然成为赵匡胤的心腹了。
进入皇宫之后,赵匡胤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他并非立刻登基,而是先去面见符太后。
“臣赵匡胤参见太后。”他依然行臣子之礼,符太后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
![]()
“太后您尽可放心,我断不会伤害您与小皇帝,只是天下不可一日无主,请太后降旨令其禅位”。
赵匡胤厉害之处便在于此,他并非是夺权,而是行“禅让”之举,从表面来看,乃是柴宗训自行主动让位,赵匡胤属被动接受,如此一来,既保全了颜面,又避免了出现流血之事。
早有预谋的证据
说这是一场预谋,证据那可太多了。
第一,黄袍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要知道黄色布料在当时属于管制物资,寻常百姓根本不可能购得,能在陈桥驿这样的地方突然拿出一件黄袍,若非事先有所图谋,又怎可能做到?
第二,为何偏偏是陈桥驿?此地离开封仅四十里,一日便可打个来回,太近则怕被发觉,太远又难以掌控局势,此距离正为合适。
第三,赵匡胤的亲信们配合极为默契。石守信负责煽动情绪,赵普负责出谋划策,王审琦负责掌控军队,各自各司其职,配合毫无差错,这岂是临时能想到的?
第四点,最为关键的是,赵匡胤事后所封赏的名单十分有意思,得到重赏的,恰恰是那些在陈桥驿“逼”他称帝的人,要是真的是被逼的,他难道不该记恨才对吗?
与历史上其他篡位的对比
咱们来对比一下历史上其他几次著名的篡位。曹丕篡汉,历经好几个月的折腾,还得让汉献帝写三次禅位诏书,其原因在于,他要做足表面文章,让天下人都觉得是汉献帝“自愿”的。
司马炎篡魏时颇为谨慎,其父司马昭都未曾敢称帝,只敢当个晋王;到了司马炎时,方才敢接受“禅让”。
朱温篡位夺权可就粗暴多了,直接将唐昭宗杀害,结果呢?众人皆骂他为逆贼,他所建立的后梁,也仅仅存续了十几年。
相较而言,赵匡胤的手段要高明得多,他不像曹丕那般啰唆,也不像朱温那般血腥,一个夜晚便解决了,还叫人挑不出毛病。
赵匡胤的个人准备
其实,赵匡胤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他出身军人世家,自幼便在军营中成长,二十岁投身军旅,三十岁成为禁军将领,三十三岁荣任殿前都点检,这般晋升速度,在五代十国里而言,不算迅速,但是十分稳啊。
更为关键的是,他十分知晓与人交往之道,对上级极为恭敬,对同事极其和气,对下属格外宽厚,史书中记载他“为人很谦和,不重奢华”,这般的人设,叫人难以生出警惕之心。
![]()
他格外留意培育自身的团队,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都是与他一同历经生死的兄弟,用现今的话语来说,这便称作“创业团队”。
最令人叫绝的是,他还会演戏,在陈桥兵变前的几个月里,他故意展现出对权力没什么兴趣的样子,有人劝他早点做准备,他还佯装生气道:“这话不对!我对大周一片赤诚忠心,怎会有这般想法”?
禅让仪式的细节
正月初四,禅让大典在崇元殿举行。七岁的柴宗训身着龙袍,在大臣们的注视之下,抖着手,宣读禅位诏书:“朕年幼无知,无法料理朝政,现今有德行高尚、备受敬重的赵点检,天命所归,朕愿将皇位让与赵氏……"
读至一半,小皇帝落泪;符太后于帘后亦泣,满朝文武,无一人出声。
赵匡胤辞了三次又让了三次,最后“勉强”接纳,他跪地含泪道:“我有何德何能,岂敢受此皇位“?
他的演技极为出色,明明是他策划的事情,却比任何人都更投入地进行表演。
礼部尚书范质站出来说道:“天命已定,请陛下登基!"
范质乃聪慧之人,他知晓局势已无法挽回,与其做无用抵抗,不如顺应形势。事实证明,他的抉择是正确的,赵匡胤称帝后,他续任宰相,最后也得到了善终。
事后的处理艺术
赵匡胤登上皇位之后,首要之事便是安抚后周的老臣们。
他将柴宗训封为郑王,把符太后封为周太后,给予他们良好的待遇,这在历代篡位者中实属罕见,通常前朝皇室不是被杀,就是被软禁。
后周的文武大臣,他基本都留用了,除了像韩通这个别死硬之人外,其他人按照以往一样,各司其职。
最妙的是,他还颁布一道诏书,称柴氏子孙若有罪,不得施加刑罚,也就是柴家后代,即便犯罪也不可判处死刑,这道诏书后来被刻于石碑之上,成为宋朝的祖训。
试问有哪个篡位之人会如此行事?这分明是自寻麻烦,然而赵匡胤却这般做了,原因何在?只因他想要树立牌坊,让天下人知晓他并非暴君,而是仁君。
深层次的历史背景
陈桥兵变得以成功,不只是赵匡胤个人能力出众,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五代十国混乱了五十多年,百姓早已厌烦;今日这人称帝,明日那人造反,没完没了,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至少让人们有了稳定的期望。
并且赵匡胤的“文治”理念颇得人心,他重文官、轻武将,优待士大夫。这正契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历经五代时期武将乱政,大家都渴望有一个讲道理、讲规矩的朝代。
从这个层面来看,陈桥兵变,并非仅仅是赵匡胤一人的胜利,而是整个社会所做出选择的结果。
陈桥兵变,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①成就大事的人得懂得表演。赵匡胤的表演能力,不比任何影帝逊色,但这类演技,并非用于欺骗他人,而是为了削减阻力、降低成本。
②时机比能力更为关键。赵匡胤所选的时机十分精准,小皇帝年纪尚小,太后并无什么能耐,外敌入侵(虽然是虚假的),众人心里又都有别样的念头,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能少。
③需给对手留条出路。赵匡胤未赶尽杀绝,还优待柴氏,这般做法看似绵软,实则相当明智,因为你不将人逼至绝境,对方便不会拼死反抗。
④名正言顺十分重要。赵匡胤并非是造反,而是“禅让”;并非是主动去做,而是“被迫”的,虽说众人心里都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但面子上得说得过去,如此便可以了。
历史的评价
对于陈桥兵变,历代史家的评价很有意思。宋朝史官必然是一番夸赞,言“太祖皇帝顺应天命人心,开创盛世”,这倒也不奇怪,给老板写传记呢,怎么会说不好的话呢,是吧?
元朝的史官就颇为客观地记载:”宋太祖凭借起兵征战获取天下,然而却能妥善对待柴氏家族,具有仁君之风"
明朝史官最为有趣了,他们一方面承认赵匡胤确是篡位,另一方面又肯定其历史功绩,说道:“虽以诈得皇位,然开创三百年基业,功不可没。"
到了清朝时,评价又变了,称“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得位不正”。那清朝史官为何如此说呢?那是因为清朝也是少数民族占据中原,他需要强调自身正统地位。
现代史学家的观点更为多样,有人以为这属于和平演变,未出现流血冲突;有人认为这是明显的背叛,毫无道德可言。
简单来讲,历史好比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解读。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试想一下,若柴宗训并非七岁而是十七岁,陈桥兵变还能否成功?
我个人认为这很困难,一位成年皇帝,最起码得具备基本的判断力,他能够调动其他军队,来制衡赵匡胤,能够提前做好防备,还能够分化赵匡胤的势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赵匡胤没有上演那出戏,直接起兵造反,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有可能会像安禄山那般,引发大规模内战,到那时不知会有多少人丧生,也不知会乱多久,从这个层面来讲,陈桥兵变,实在是成本最低的改朝换代方式。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做法也开了一个不良的先例,之后的武将便都学坏了,常常做出“黄袍加身”之举,所幸赵匡胤有所防备,实施了“杯酒释兵权”,将这条途径给阻断了。
人性的复杂
陈桥兵变最让人感慨的,是人性的复杂。赵匡胤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
说他忠,他确实背叛了后周;说他奸吧,他又对柴氏不错,且开创了宋朝的盛世。
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究竟是好是坏?若言其好,他们曾参与谋反;若言其坏,他们后来又成了宋朝的开国功臣。
就连小皇帝柴宗训,说他可怜吧,确是可怜,然而若他不退位,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宇文邕,死得更惨。
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立场,也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以当下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人,而应尝试去理解他们那个时候的处境。
陈桥兵变实为一场精心谋划的政治大戏,赵匡胤是此戏的导演兼主演,其余人等,皆为配角。这出戏演绎得十分成功,成为后世的范例,然而需铭记,历史不可复制,每个时代自有它的规则。
你认为赵匡胤这种“被动”当上皇帝的举动,是具备政治智慧,还是属于虚伪作秀?假设你是当时后周的臣子,会选择抵抗呢还是选择投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声明:本文均依据真实参考信息资料并进行个人观点讲述
参考信息来源:
《宋史》
《新五代史》
《辽史》
《涑水纪闻》(司马光著)
《王文正公笔录》(王曾著)
《闻见近录》(王巩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