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现代岳麓书院的双重典范意义
朱汉民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延续办学,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国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典书院的典范。进入现代,岳麓书院成功转型为湖南大学,在继承千年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现代书院的典范,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缩影。
![]()
修复后的岳麓书院鸟瞰图(朱汉民 供图)
岳麓书院作为古典书院的典范性
延续办学的典范性。岳麓书院不仅经历了中国书院发展的完整历史过程,而且在每一历史时期均是书院的杰出代表。岳麓书院萌芽于唐末五代,到北宋初成为一所教学设备完备、管理制度严谨的高等学府,被誉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时期岳麓书院发展为理学重镇,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在此苦心经营,使其建设发展到鼎盛阶段。元明清以后,岳麓书院继续办学,一代代大儒在此发展教育和学术,使得书院教育越来越兴旺发达。
教育理念的典范性。南宋时期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时,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申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明确了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学人的教育传统、学术传统。这一理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道”。张栻强调的“传道”目标,其实就是弘扬“师道”精神。二是“济民”,张栻提倡“士君子之学,不过一实字”,这一个“实”包括践履之实、经世之实。张栻要求岳麓书院的学生学习“生民之大本”的有用学问,希望他们“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故,岳麓书院在宋代就形成了一种经世务实的传统,张栻奠定的教育理念,也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学人的教育传统、学术传统。岳麓书院将明体与达用、德性与时务、圣贤与豪杰统一起来,形成稳定的学风。传道济民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岳麓书院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想的典范和代表。
学术创新的典范性。唐宋变革之后,中国学术经历了宋代理学、明代心学、明清之际实学、清乾嘉考据学、晚清新学的变革和交替。岳麓书院作为学术大师云集之地,一直处于中国学术变革的前沿。张栻、朱熹倾尽心血推动岳麓书院学术创新,使岳麓书院成为承载“道南正脉”的理学重镇。南宋后期真德秀、魏了翁继续推动岳麓书院的学术发展。明代心学思潮大盛,王守仁及其学术传人张元忭、季本、王乔龄、罗洪先、邹元标等,均在此研究和传播心学,推动岳麓书院的学术更替和发展。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兴起,山长吴道行和东林学派高世泰都是重要学者,并培养出倡导实学精神的王船山。清代以后经学大盛,清代著名经学家王文清、罗典、王先谦、皮锡瑞等先后在此研究和传授经学。
人才培养的典范性。岳麓书院由大师掌教并延续办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岳麓书院的办学成就和影响均进一步扩大,成为湖湘地区杰出人才的摇篮。特别是清代岳麓书院及其后来的学制变革时期,这里涌现出众多的人才群体,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岳麓书院千百年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规制的典范性。规制不仅是书院建筑的规范制度,更是书院文化教育功能的体现。北宋咸平年间,潭州太守李允则重修岳麓书院,奠定了讲学、藏书、祭祀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规制,从此以后此基本格局延续千年不变。岳麓书院的三大规制不仅形成早、发展快,还创造性发展出许多新的特色制度。譬如会讲,书院史上的第一次会讲就是张栻和朱熹的岳麓书院会讲,不仅开启了书院会讲制度,也推动了理学发展。
作为古典高等学府的典范性。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由于办学卓有成效,北宋真宗皇帝赵恒召见书院山长周式,并亲题“岳麓书院”匾额,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遂成北宋“天下四大书院”之一。而后北宋湖南“潭州三学”最终确立岳麓书院的高等学府地位。1733年,清雍正皇帝明令各省城创立“省城书院”,岳麓书院又被列为代表湖南最高学府的“省城书院”。
![]()
岳麓书院大门(朱汉民 供图)
岳麓书院作为现代书院的典范意义
转型为现代大学的典范性。岳麓书院是古代的高等学府,晚清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民国之后又改制为湖南大学,完成了从古典书院到近代学堂、现代大学的转型。作为文化遗产的岳麓书院也恢复其教育功能,从国务院学位办申请获得现代大学学科历史学、哲学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设立历史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
规制延续的典范性。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岳麓书院一边开展文物修复工作,一边恢复其文化教育功能,原来的书院规制在现代岳麓书院文化教育功能中得以延续——岳麓书院讲学、藏书和祭祀三位一体的基本规制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发挥其功能;古代明伦堂仍然是今天岳麓书院讲课的教室,每天有岳麓书院师生在此认真学习;古代御书楼仍然是现代岳麓书院的文献资料室,学人们仍然在其中阅读经典和文献;古代文庙、祠堂庄严肃穆,师生仍然开展致敬至圣先师与先贤的礼仪。古典岳麓书院形成的规制和传统,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的典范性。古典岳麓书院是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有自己悠久的学术传统。现代岳麓书院以儒学、经学、理学、湘学、书院为研究方向,其实也是对岳麓书院传统学术领域的连续性研究。岳麓书院学术研究不仅继承自己的学术传统,同时又将其纳入现代学术视域,将这些研究领域发展为现代学术形态。
文化传播的典范性。岳麓书院是现代公共学术文化平台,面向大众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开辟国学方面的电视讲座、网络讲座和传播评奖等。
岳麓书院双重典范意义的对接
岳麓书院之所以具有上述双重典范性,是因遵循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兼顾了“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
晚清新政以后,古典书院开始了重大学制变革,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开始经历“古典书院—近代学堂—现代大学”的历史转型,岳麓书院便是如此。古典岳麓书院为现代中国留下了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为后来的湖南大学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正是由于现代湖南大学与古典岳麓书院有明确的继承关系,因此,岳麓书院恢复教育功能以后,开始有意识地传承自身的优秀教育传统。譬如,张栻提出的“传道济民”仍然是现代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古典岳麓书院的学业兼生活导师制度被现代岳麓书院沿用发展,古典岳麓书院各种活泼的会讲制度、对话问答式教学仍然存在;现代岳麓书院的学生仍然在背诵并遵循古代的《岳麓书院学规》;等等。
传承岳麓书院教育传统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性转化与发展。岳麓书院这所古老学府多次面临历史的重大转型,故而必须对自身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作出重大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趋势。从民国初年筹备到正式建校,湖南大学的学科一步步建设发展,包括文、理、工、商、法、农等多门类、多学科,其空间范围与师生规模也在不断拓展,成为湖南省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从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到今天的“双一流”建设大学,是这所千年学府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的重大发展。
现代岳麓书院教育功能的恢复,是建立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及学科建设基础之上的,其恢复办学一直是与现代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现代岳麓书院学术功能的恢复,也是建立在现代学术制度、现代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其诸多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学术宝库。
岳麓书院成功转型为现代大学,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文化工程。近言之,岳麓书院是一座连通古今教育的桥梁,对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启发、借鉴和推动作用;迩言之,不失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大学范本。
![]()
本文作者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岳麓学者杰出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主任,出版著作20多种,发表论文300多篇,主编大型学术丛书、文库、全集多种。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11月8第10版
作者: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岳麓学者杰出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主任,出版著作20多种,发表论文300多篇,主编大型学术丛书、文库、全集多种)
整理:光明网记者 金凌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