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考古突破,让失传两千余年的《诗经》全本与《齐论语》重现天日。
![]()
事起于抢救性发掘,被盗过的墓,主椁室里一个文书档案库,清理出来的简牍五千二百多枚,诗经相关一千二百多,论语约五百多,论语这批里鉴定到失传的齐论版本,竹简年头长,糟朽也有,断裂也多,字迹发灰发糊的地方不少,荆州文保中心和北大一起做修复,阶段已经转到释读,整体保护的收尾放到二零二六年去做。
![]()
海昏侯墓主刘贺这个人等于给这批材料放了坐标,汉武帝孙子,在位二十七天的废帝,从昌邑王被推上去做皇帝,又因政局压力被拿下,后来徙封海昏侯,墓园面积四点六万平方米,祭祀体系是成套的,器物过万件,研究西汉列侯制度能用得上,随葬品里看得见金器玉器,更多的是典籍简牍,墓主的经学修养从这些件上就能读出来,昌邑王时老师王式教诗的背景也能对上。
![]()
诗经简牍这块分量更足,简文开头就写着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这个口径等于在说一部全本,和传世毛诗的一千一百四十二章不一样,雅和颂在简本里是十篇为一组的写法,称作某某十篇,不叫什,篇题的取舍里能看到二章一句或者三章二句的呈现,分章的方式像是早过现行版本,简本还是经传合编的体例,诗文后面接训诂,小注里有兹此也这种直给的解释,鲁诗学派的脉络能对得上,这批材料把原来全倚靠毛诗的研究路径往旁边挪了一下,齐鲁韩三家诗学的源流也有了更顺手的凭据。
![]()
转到齐论语,海昏侯墓出的论语简里能看见知道一篇这个篇题,和汉书艺文志里对齐论的说法相合,用字习惯也有自己的路子,知写作智,政写作正,有些章节在今本里不出现,说明这套是独立于鲁论的一支,史料里提到昌邑王时的重臣王吉,是齐论名家,墓里的论语简很可能出自他亲授,诸侯受教的经学怎么传,这里给了一组实体的证据。
竹简的环境和修复方法也得摆出来,四件漆笥里收着,墓室早期进水反倒让它们避开了氧化的腐蚀,饱水状态把材质变得像湿泥一样脆,修复团队上的是乙醇梯度脱水去稳木胎,显微镜下一字一字辨认,完整释读的量现在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礼记类的简呈现出多种面貌,有和今本曲礼相近的段落,也能看到曾子疾病这类大戴礼记里的佚篇,时间点卡在宣帝一带,儒家典籍还在单篇别行的流动状态,刘向父子那套系统化整理还没开始。
意义不止添几段佚文这么简,看到的不是一条线往下走的汉代经学,海昏侯本的诗经和齐论语在用字和分章上呈现的差别,官学的框架在那儿,地域性的传承也在那儿,墓里把儒家经典和易占这类数术文书放在一处,知识体系里的文史线和巫觋观念交织成景,诗经简本的一千零七十六章这个结构更贴近先秦古本的可能性被点亮,追着孔子删诗之前的原始形态去谈,有了一个可走的路,修复的进程往前推,这批简牍在二零二六年后会逐步和公众见面,它们在传播史层面补了缺口,在文化遗产的韧性上也给出直观的样本,两千年前放在潮湿墓室里安静等候的竹简,等到现代科技把它们重新带出来,杨军有句话说得明白,海昏侯墓的简牍价值不单是把缺页补上,还会让人去重新想文明是怎么传的,跨越时间的对话一次次发生,当下能从里头拿到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