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一次看喜剧看得捧腹大笑是什么时候?
抽象而快乐的《技能五子棋》、何广智的租房段子、房主任的离婚故事、鸟鸟的社恐……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快乐配方”,《喜剧之王单口季》《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喜人奇妙夜》等节目,就精准击中了这一届年轻人的笑点。
![]()
喜剧的玩法变了吗?仔细想想,确实是变了。
从前,笑是“被给予”的——大编剧写段子、名演员演、观众只负责乐。
90年代,人们跟着王朔和冯小刚大笑,一个是知识分子式的冷嘲热讽,另一个则充满了市井机智,两者都带有精英视角,其中的平民性是被“表现”的,而非“发声”的。2000年后,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徐峥的“囧系列”火了,它们在叙事上关注都市小人物的命运,通过“反差”“错位”来制造笑料,其底色是一种中产式的自我调侃。
![]()
现在呢?打开短视频平台、视频网站,外卖小哥能讲、宝妈能拍、素人站在脱口秀舞台上和明星同台,喜剧人不再是“笑别人”的人,而是“笑自己”的人。
他们关心“35岁危机”“职场焦虑”“催生带娃”,用自嘲的方式化解生活中的尴尬与无奈。这种转变让喜剧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笑点,而是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
这些新喜剧看着花哨,其实也带着“文化基因”:周星驰的“无厘头”与日本漫才喜剧。
![]()
从电影《大话西游》《食神》到《功夫》,周星驰构建了一种介于草根与荒诞之间的喜剧美学。互联网时代的“抽象文化”“玩梗文化”,则让这种“无厘头”进一步发酵。而漫才的核心在于“装傻—吐槽”的二人互动模式,这种“你说我接、即时互动”的语言节奏,天然适配互联网的“短平快”。在两者的交汇下,新大众喜剧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
![]()
草根主体、自嘲话语、共情笑料,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喜剧以互联网为媒介,以草根为主体,以自嘲为方法,以共情为目标,构建起一种新的“笑的共同体”。通过普通人在困境中的自我疗愈与公共沟通,喜剧也实现了从娱乐到文化的升华,体现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精神温度。
最近什么作品击中了你的笑点?
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改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8日 09版《互联网时代大众喜剧:体现当代大众文化的精神温度》作者:郑焕钊)
(来源:光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