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0月,中国在能源科技领域迎来里程碑式进展。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成功攻克哈氏合金C276的制备瓶颈,全面实现该材料的自主化、规模化生产。
作为核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核心结构材料,哈氏合金C276长期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我国此前只能依赖进口,采购成本高昂且交期难以保障。
此次技术跃迁不仅打破了国际封锁,更为我国核聚变能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项关键突破将如何重塑未来全球能源版图?
![]()
哈氏合金C276
哈氏合金C276属于镍基高温耐蚀合金,广泛应用于极端工况环境下的高端制造领域,如航空航天推进系统、深海装备与高腐蚀性化工设施。然而,其在可控核聚变工程中的战略地位尤为突出。
核聚变反应堆的设计对材料性能提出极限要求——必须在超强磁场、极高温度和强中子辐照环境下保持结构完整性与功能稳定性,而哈氏合金C276恰好满足这些严苛条件。
具体而言,该合金是制备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关键基底材料,这类带材用于绕制产生百万高斯级磁场的超导磁体,从而有效约束亿度级等离子体流。
![]()
在托卡马克型聚变装置内部,等离子体运行温度可超过两亿摄氏度,远高于太阳核心温度,任何常规金属在此条件下都会瞬间汽化。
哈氏合金C276凭借其优异的热稳定性、抗蠕变性和耐电化学腐蚀能力,成为维持装置安全运行的“骨架”材料。
若缺乏此类高性能合金支撑,建造稳定可控的核聚变反应系统将无从谈起。
可以说,哈氏合金C276构成了现代核聚变装置的物理基石,是通往清洁能源未来的必要前提。
![]()
尽管这一材料具备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但长期以来其生产工艺由欧美企业严密掌控。
由于合金成分需精确调控,冶炼过程须杜绝杂质污染,并确保批次间高度一致性,全球仅有三家境外公司掌握全流程技术。
对中国而言,要在聚变能源赛道取得领先,就必须突破哈氏合金C276的国产化壁垒。
![]()
自2005年起,中科院金属所科研团队正式启动该项攻关任务。
十余年间,研究人员持续攻坚,在纯净熔炼、凝固控制与形变加工等多个环节遭遇技术障碍。
尤其是如何实现微量元素的精准配比,并消除晶界偏析现象,始终制约着产品性能提升。
在研发最困难阶段,项目组曾连续三年未能获得符合标准的样品,整体进度陷入停滞。
![]()
面对重重挑战,研究团队坚持自主创新路径,最终通过优化真空感应熔炼与电渣重熔复合工艺,结合多段控温轧制技术,实现了高质量C276基带的连续化生产。
目前单卷带材长度可达2000米以上,厚度均匀性误差小于±3微米,完全满足工业化超导线材制造需求。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不仅掌握了核心材料的全套知识产权,更构建起独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过去因受制于人而导致的“卡脖子”困境已彻底终结。
![]()
如今,哈氏合金C276已进入批量交付阶段,价格较进口产品下降逾40%,供货周期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这为我国多个在研聚变项目提供了坚实保障,极大加速了从实验验证向工程示范的跨越进程。
更为重要的是,材料自主可控使我国在聚变能源战略布局上赢得主动权,为后续商业化推广奠定基础。
目前,科研单位正与多家新能源企业展开合作,计划为国内外聚变装置提供定制化材料解决方案,助力全球聚变产业链升级。
![]()
核聚变装置建设
核聚变被视为最具前景的可持续能源形式之一,因其具备零碳排放、本质安全性高、燃料储量近乎无限等优势,被科学界誉为“理想能源”。
相较于传统核裂变电站,聚变反应不生成长寿命放射性废物,也不存在堆芯熔毁风险,不会重演切尔诺贝利或福岛式的重大事故。
更关键的是,其主要燃料氘可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含有的氘经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
![]()
随着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聚变研发投入,力争抢占下一代能源制高点。
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一旦实现商业化运行,核聚变有望为人类提供长达数十亿年的清洁能源供应,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枯竭与气候变化问题。
不过,通往实用化的最大障碍在于工程技术复杂度极高,涉及超导、真空、等离子体控制、材料耐辐照等多重难题。
当前全球仅有中、美、欧、日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具备完整研发能力,其中中国的进步速度最为迅猛。
![]()
得益于哈氏合金C276的国产突破,我国在聚变装置建造方面取得决定性进展。
位于安徽合肥科学岛的BEST(中国紧凑型聚变实验平台)项目近期完成一项重大节点——总重达400吨的杜瓦底座顺利完成精密吊装作业。
该部件将承载整个主机系统约6700吨的结构负荷,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水平偏差不得超过2毫米,相当于一张A4纸的厚度。
![]()
此次吊装任务的成功实施,意味着BEST装置主体结构进入集成装配阶段。
根据最新工程规划,该装置预计于2027年底全面建成,2030年启动首次氘氚聚变发电试验,比原计划提前整整三年。
这一时间表彰显出我国在聚变工程领域的强大组织力与技术执行力。
![]()
除关键材料外,聚变系统的成功还需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聚变设备自主化方面取得系列突破。
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玄龙50U”聚变原型机已实现全部零部件国产,不含任何进口核心组件。
多家企业在超导磁体支撑结构、低温传输管线及诊断系统等领域也相继取得进展。
中核集团建成的聚变热工测试平台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可模拟真实运行环境下的热负荷冲击。
![]()
鑫宏业公司成功研制出耐辐射寿命长达60年的核级特种电缆,可在强中子场下长期稳定工作。
天工国际则开发出专用于聚变堆的中子屏蔽复合材料,显著降低次级辐射剂量。
这些配套成果共同构筑起我国聚变技术的完整生态链,使整机系统不再受限于外部供应。
如今,从材料到部件再到整机集成,中国已具备全链条自主研制能力,这是十年前无法企及的高度。
![]()
全球核聚变竞赛
随着中科院关键技术的落地,世界聚变发展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
长期以来,聚变研究主导权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手中,但近年来其项目普遍面临延期与超支问题。
以法国卡达拉什为中心的ITER国际合作项目,因多方协调困难和技术反复,首次等离子体放电时间已推迟至2036年以后。
![]()
美国部分私营聚变企业虽宣称实现能量增益,但尚未通过第三方验证,离工程可用仍有距离。
反观中国,已在材料、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等方面形成闭环突破,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这种全方位的技术积累,使中国不再是国际聚变舞台的参与者,而是逐步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与方向引领者。
一旦聚变能源实现商业化应用,将引发全球能源体系的根本性变革。
![]()
能源学者普遍认为,聚变能是一种接近终极理想的能源形态——几乎零污染、燃料无限、分布均衡。
利用海洋中丰富的氘资源进行聚变反应,可为人类文明提供千年以上的稳定电力输出。
它不仅能大幅削减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更有望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核心手段。
未来,聚变电站或将取代现有火电厂,成为电网主力电源,开启能源史上的全新纪元。
![]()
结语
中国在核聚变技术上的系列突破,不仅是科技实力跃升的体现,更是对未来能源秩序的深远布局。
随着哈氏合金C276的大规模量产与BEST等装置的快速推进,“人造太阳”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那个曾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能源乌托邦,如今已在中华大地上显现雏形。
一场静默却深刻的能源革命已然启动,世界的目光正聚焦东方——下一个能源时代的主角,或许正是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