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商业的广阔图景中,真正能够重塑生活方式的创新,往往并非来自高屋建瓴的战略蓝图,而是萌芽于一个被忽视的生活细节。
2
张旭豪这个名字,如今或许不再频繁出现在科技头条,但他所创立的饿了么,早已将“动动手指点外卖”变成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3
从上海交通大学一幢偏僻高层宿舍里的学生念头,到成长为估值95亿美元、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的行业巨头,再到三十岁后转身投入高尔夫科技领域,他的轨迹不仅是一段创业史,更是一部关于坚持、洞察与抉择的成长叙事。
![]()
4
宿舍懒需求
5
所谓“懒”,其实常常是人类追求效率最原始的驱动力,它背后隐藏的是未被满足的真实生活诉求。
6
2008年,23岁的张旭豪正就读于上海交大,他所在的宿舍位于校园边缘,楼层高、位置远。骑车去食堂要十分钟,若想吃校外餐馆,则需更长时间往返。
7
大学生课业繁重,每天为吃饭奔波近半小时,成为压在日常生活上的一块小石头。
8
面对这种重复性困扰,张旭豪和室友产生了一个朴素想法:如果能在网上订餐,直接送到楼下,岂不是省时又省力?
![]()
9
当时互联网尚未全面渗透餐饮消费场景,移动支付还未普及,手机导航功能也极不成熟。线上订餐不仅没有成功先例,多数餐厅老板甚至听都没听过这个概念。
10
最初的“饿了么”只是一个构想雏形,仅以收集周边餐馆菜单、通过电话代订的方式进行测试,并未正式上线运营。
11
直到2009年4月,24岁的张旭豪正式推出饿了么网站,这场改变饮食习惯的尝试才真正启航。第一步便是寻找合作商户,而迎接他们的,几乎全是闭门羹。
![]()
12
当一群穿着普通的学生登门提出“网上卖饭”的设想时,商家的第一反应多是怀疑与拒绝。在当时线下客流稳定的情况下,没人愿意冒险尝试未知模式,更担心增加额外工作负担。
13
但张旭豪团队没有放弃,他们一家家走访,一次谈不成就第二次再去,两次不行就第三次,甚至第五十次、第六十次沟通后,终于说服了第一批商户加入平台。
14
资金紧张是初创期的最大难题。启动资金除了部分信用卡套现外,主要来源于张旭豪父亲支持的12.8万元,以及团队成员凑出的学费与生活费。靠着这些钱,勉强购置了8台电动车,几人亲自担任配送员,开启全链条自营模式。
![]()
15
没有导航系统,只能依靠纸质地图规划路线,经常绕错路;没有电子支付,全部现金结算,每晚都要清点一堆零钱对账至深夜;电动车频繁被盗,有时还会遭遇顾客误解投诉。
16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这群年轻人只能挤在宿舍里互相鼓励,用对未来愿景的畅想支撑信念,硬生生挺过了创业初期的各种磨难。
17
他们最初并没有宏伟目标,只是想解决自己和同学吃饭难的问题。
18
创业的本质往往如此:空洞的“改变世界”口号难以落地,而源于真实痛点的小创意,因贴近生活,反而最容易生根发芽。
![]()
19
破局靠务实
20
2009年网站上线后,张旭豪做出了一项决定性的战略调整:放弃自建餐饮与配送体系,转而专注于打造开放式的在线订餐平台。
21
然而转型之初,饿了么仍处于极度弱势地位:无营业执照,属于灰色运营;外出洽谈业务时,张旭豪骑着一辆旧电动车,车把上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与竞争对手“小叶子当家”老板开着轿车谈合作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22
市场竞争同样激烈,“小叶子当家”当时已覆盖上海多所高校,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达100万元。虽然其在交大周边有一定活跃度,但整体规模远未达到市场主导地位。
![]()
23
该平台确实采用过促销手段吸引用户,坊间流传“订餐送冰红茶或荷包蛋”的说法,虽缺乏权威资料证实,但这类做法在当时属于常见营销方式。
24
而彼时的饿了么,仅有有限资金维持基本运转,根本无力参与价格战,市场份额面临被迅速挤压的风险。
25
面对资本悬殊的局面,张旭豪选择避开正面冲突,转向差异化竞争路径——聚焦商户的核心运营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26
团队调研发现,许多餐厅并不缺订单,而是苦于接单混乱、打印效率低、数据无法统计等问题,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
27
基于这一洞察,饿了么开发出一套简易高效的餐厅后台管理系统,支持一键打印订单、自动归类、销售数据分析等功能,显著提升了商户的运营效率。
28
新问题随之浮现:一台新电脑售价四五千元,加上年网费两三千元,对于利润微薄的小餐馆而言是一笔沉重支出,多数老板望而却步。
29
为此,张旭豪亲自前往二手市场采购零部件,动手组装低成本电脑,将整机成本压缩至1500元左右。
30
他对商户传递的价值主张非常清晰:花1500元不仅能接入线上渠道获取新客源,闲暇时还能用来上网娱乐,设备利用率远高于单纯购买硬件。
![]()
31
凭借这套务实且具性价比的方案,三年内,交大周边数十家餐厅陆续接入饿了么系统,平台初步建立起稳定的商户生态。
32
短期补贴可以带来流量高峰,但唯有持续创造真实价值,才能赢得用户的长期信任。
33
饿了么的崛起之路,不依赖资本碾压,而在于对商户深层需求的精准把握。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
![]()
34
资金压力始终是初创企业的生死线。那段时间,员工每月只能领取几百元象征性工资,不少核心成员因经济压力不得不另谋出路。
35
就在公司濒临断粮之际,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看到了项目的潜力,于2011年初通过A轮融资累计注入100万美元,为饿了么注入关键生机。
36
同年,饿了么APP正式发布,当年平台成交额突破6亿元,营收接近千万元,顺利完成从校园项目向专业互联网企业的跨越。
![]()
37
巨头博弈与新征程
38
外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自然引来了行业巨擘的关注。2013年底,阿里旗下的淘点点、美团外卖相继上线;2014年,百度外卖、“我有外卖”等品牌纷纷入局,一场席卷全国的“外卖大战”全面打响。
39
对饿了么来说,这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较量。对手拥有雄厚资本、成熟的组织架构和庞大的资源网络,而饿了么本质上仍是一支由学生创业者组成的“草台班子”。
40
其中美团的扩张速度尤为惊人。王兴带领的团队在极短时间内完整复制了饿了么模式,并展现出超强的地推执行力。
![]()
41
原计划一年开拓60个城市,平均六天进入一个新市场,而美团外卖平均每1.5天就攻下一个城市,不到一年便覆盖超百城,扩张节奏令人咋舌。
42
双方在组织能力上的差距也极为明显。曾有投资人原本倾向投资饿了么,但在与美团高管王慧文深入交流后,直言两者在战略视野与执行能力上存在巨大鸿沟,胜算渺茫。
43
补贴战迅速升级,从最初每单减免2元、3元,演变为“满10减7”的高额优惠,各大平台不惜重金争夺用户心智与商户资源。
44
最激烈的阶段,饿了么单日烧钱超过一千万元。为维持现金流,张旭豪频繁奔走于各轮融资之间,股权不断稀释,最终阿里巴巴成为最大股东,持股达32.94%,并掌握一票否决权。
![]()
45
2017年,美团宣布外卖业务实现盈利,而饿了么仍未走出亏损泥潭。市场格局逐渐清晰,2018年,阿里巴巴以95亿美元完成对饿了么的全资收购。
46
交易完成后,33岁的张旭豪并未立即退出,继续担任饿了么董事长约一年时间,同时出任阿里巴巴CEO张勇的特别助理,参与新零售战略的顶层设计,之后才逐步淡出日常管理。
47
外界普遍认为,手握巨额财富的他可能会选择隐退享受人生,但真正的创业者心中,永远燃烧着探索新领域的火焰。
![]()
48
结语
49
张旭豪的创业历程,正是中国草根创业者的典型写照:没有显赫背景,没有强大资源,从身边的小痛点出发,在资源匮乏中寻找突破口,在巨头围剿中顽强生存,最终要么成就一番事业,要么优雅转身开启下一段征途。
50
从一间大学宿舍到缔造市值逾66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版图,再到投身高尔夫科技的新赛道,张旭豪的经历证明:创业的成功从不依赖偶然,而是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应对挑战的坚韧意志,以及关键时刻冷静判断的基础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