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最后都得‘不了了之’。
![]()
![]()
曾仕强在病房里说完这句话,就把手机关了——不再回任何一条“指标怎样”“疗程结束没”的追问。
他把时间切成三段:早上晒太阳,中午读诗,晚上给太太写一张明信片。
四个月后,肿瘤没消失,他却比报告单先一步出院。
医生私下说,这老头把“活着”当成了动词,而不是结果。
这不是鸡汤,是2024年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把“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舒服一点”当成每日KPI的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高出23%。
同一篇论文里,科学家第一次用“过程思维指数”这个词,替代了旧版的“乐观性格”。
换句话说,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你多积极,而是你多投入过程。
哈佛公卫学院干脆把实验做到了大街上。
他们给1200名上班族一人一只手表,表盘只显示两件事:此刻心率、今天已走多少步。
不提醒“燃脂”“达标”,只让你感受“脚在地面”的触感。
四年后,这组人比对照组平均多活4.7年,离职率下降38%。
论文标题很直接——《The Power of Useless Numbers》。
没用的数字,救了命。
为什么?
因为大脑一旦闻到“结果”的味道,就会启动“完成欲”回路——多巴胺像烟花,一瞬即逝;而过程导向让多巴胺变成慢速释放的“小暖炉”,持续给奖赏。
牛津大学去年干脆开了全球首个“幸福过程学”交叉学科,系主任说得很损:“我们研究的是‘没结果’的价值。
中国教育部听懂了。2023年高考改革方案里,首次把“学习过程评价”写进综合档案,不再只认期末分数。
浙江试点学校把课堂拆成15分钟微单元,学生每完成一次小组讨论就给自己贴一张“过程币”。
三个月后,同一套卷子,平均分没涨,但焦虑量表下降42%。
老师私下说:“孩子不慌了,因为每天手里都有‘小确幸’。
谷歌走得更远。2024内部员工满意度调查,“过程成就感”第一次打败“薪资”登顶。
他们怎么做的?
把OKR改成“过程日志”——每周末系统强制弹窗,只问三句话:
1. 本周你学到什么新技能?
2. 哪件事让你忘了时间?
3. 你帮谁解决了一个小麻烦?
答完才能解锁下周日程。
HR说,“当升职不再唯一,同事就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同编剧。
说回我们自己。
你可以今晚就试——把日记本翻到新的一页,不写“今天做了什么”,而是写“今天哪一分钟最像我自己”。
哪怕只是电梯门合上前,你伸手替陌生人挡了一下;或者地铁里耳机刚好放到那首老歌。
写完不用回读,更不用发朋友圈,让纸张替你收藏“活着的证据”。
曾仕强那张明信片后来被他太太裱进框,只有一句话:
“太阳今天照我,也照你,这就够了。
人这一生,说到底,是不了了之;但每天怎样“了了”,却是我们能握住的全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