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网络空间文化交流与发展论坛”上,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洪涛围绕“智通古今之路 慧筑互鉴之桥”主题,分享了如何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古籍内容的现代化转化,让千年文明智慧融入当代生活。
![]()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洪涛在实践交流环节发言 中国网记者 郑伟 摄
洪涛指出,中国传世古籍达20万种,另有大量甲骨、金文、简帛、石刻等原始史料,构成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记忆载体。然而,文言表达与专业知识壁垒长期阻碍了公众对古籍的亲近与理解。为推动古籍从“束之高阁”走向“可读可用”,中华书局自2015年起成立古联数字公司,系统推进古籍数字化,现已建成超100亿字的古籍数据中心,发布30多个专业古籍数据库,为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洪涛介绍,近年来,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技术的突破,为“古今对话”开辟了新路径。中华书局基于高质量古籍数据,训练出“古文大模型”,构建古代知识库与知识图谱,并开发出“古代文本内容发现系统”。用户只需输入现代汉语提问,系统即可自动检索古籍原文,输出通俗易懂的答案,实现跨越语言障碍的文明对话。
此外,该系统还具备强大的文化再创造潜力,可为文学创作、游戏开发、影视编剧、文创设计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与灵感来源。洪涛特别提到,借助多模态技术,团队已开发出苏东坡、李白等历史名人的数字人形象,用户可与“数字古人”进行沉浸式互动,体验历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洪涛表示,无论是内容发现平台,还是数字人应用,本质上都是在构建“古今接口”与“文明互鉴之桥”。通过技术赋能,古籍正从静态文物转变为可阅读、可提问、可互动、可再创造的文化生命体。中华书局愿与各界携手,继续探索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