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你是温峥嵘?那我是谁?”当温峥嵘在直播间质问AI冒充者时,等来的只有黑色拉黑感叹号。
更离谱的是,同一时间4个"温峥嵘"在不同平台直播,妆发各异却话术相同,央视《法治在线》揭开真相。
当真假难辨成为常态,我们还剩下什么可以相信?这种数字身份的迷失让人不寒而栗。
![]()
编辑:BX
一张脸,四个直播间,温峥嵘陷入数字噩梦
温峥嵘演戏23年零绯闻,珍惜羽毛的戏骨如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简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她刷手机时竟然刷到AI换脸的自己正在直播带货,而且还不止一个,而是四个"温峥嵘"同时在线工作。
有的在涂护肤品,有的在吃东西,还有的在跟大家聊天,四个人的妆发各不相同,但说的话术却惊人地相似。
![]()
温峥嵘气不过,直接冲进直播间质问对方时,更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对方二话不说直接把她给秒拉黑了。
这种操作简直嚣张到没边了,明摆着就是故意的,连正主都敢这么横,可见这些骗子有多么猖狂。
![]()
央视《法治在线》在11月5日专门报道了温峥嵘骗局的真相,这件事情已经不是小打小闹的个案了,影响的人越来越多。
温峥嵘面对镜头无奈地坦言,很难证明我是我,这句话听着多心酸,自己的脸,自己的声音,却被别人拿去招摇撞骗。
自己想维权,反而被当成捣乱的,这种感觉简直让人崩溃,连最基本的身份认同都被技术给摧毁了。
![]()
平时温峥嵘开直播一般只讲一些剧组趣事,给大家展示一下戏里用过的珠宝,除此之外既不收礼物,也不挂什么带货链接。
可现在她的形象被骗子拿去卖假货,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愤怒,也让人心疼,一个好演员的形象就这样被糟蹋了。
![]()
最可怕的是,很多中老年人根本分不清真假,他们看直播只认脸,觉得屏幕里是自己喜欢的明星,那推荐的东西肯定错不了。
结果呢?无形之中就被骗了,就连天天上网冲浪的年轻人,有时候也得瞪大眼睛仔细辨别半天。
![]()
现在的AI技术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刷着短视频看着直播,屏幕里的人脸声音都跟熟悉的明星一模一样,可实际上那可能根本不是本人。
这就让人头疼了,毕竟看直播很多时候就是冲着那张脸那个声音去的,觉得是熟人推荐,心里就多了一份信任。
![]()
从靳东到温峥嵘,AI诈骗的进化史让人触目惊心
温峥嵘的遭遇并不是孤例,她只是AI换脸诈骗的最新受害者,早在几年前,老戏骨靳东就成了第一批"牺牲品"。
都知道靳东这些年演了不少经典角色,也圈了不少粉丝,尤其是一大批妈妈粉对他更是喜欢的不得了。
![]()
结果就是大家的喜爱,让靳东成了AI换脸骗局的早期受害者,那些骗子拿着靳东的脸和声音,制作出各种虚假视频。
他们在网上跟靳东的妈妈粉们谈恋爱,不仅诱导阿姨们购买各种产品给他们转账,甚至还敢跟61岁66岁的阿姨们大谈感情。
![]()
她们觉得是真情实感,结果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靳东得知这些事后也是非常震惊和气愤。
他让工作室第一时间起诉了那些假冒者,而且在今年3月份的政协小组讨论会上,他还专门提到了这件事。
![]()
靳东呼吁希望能建立更好的规则,不让喜欢他影视剧的观众被AI换脸欺骗,当时听着觉得他真是个有责任心的演员。
现在回过头来看,他的话简直就是个预言,他当时提出的建议现在看来真的太有必要了。
![]()
我们现在面临的AI骗局,比他当年遇到的还要复杂,还要猖獗,这就像病毒在不断进化。
早期的AI诈骗还是"单点感染",现在的AI诈骗已经变成了"群体传播",技术成熟度越来越高,诈骗成本越来越低。
骗子学会AI换脸比我们学会用筷子还快,这种技术发展的速度让人既兴奋又害怕。
![]()
如果把AI技术发展比作一条高速公路,那么监管就像是路上的交通规则,现在的问题就是车跑得太快,规则还没跟上。
这种时差问题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技术的先进性,在监管的盲区里大肆作案。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AI诈骗正在形成产业化,从个人作案到团伙作案,从零星诈骗到规模化运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防范难度在指数级增加,意味着社会的信任成本在不断上升。
![]()
信任透支的背后,是数字身份重构的历史机遇
AI换脸诈骗带来的最大危害,不是骗了多少钱,而是正在系统性地透支我们的社会信任。
当连温峥嵘这样的明星都无法证明自己是自己时,普通人的安全感在哪里?数字世界的信任基础在哪里?
![]()
古代有李鬼变李逵的故事,现在是AI变真人,这种技术的滥用正在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对"真实"的定义。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反映了数字时代身份认证体系的根本性缺陷,传统的基于外貌声音的信任机制正在失效。
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基于人格的信任向基于技术的信任转变,这个过程充满痛苦但也孕育机遇。
![]()
有意思的是,每次技术革命都会重塑信任机制,工业革命让我们信任机器和制度,信息革命让我们信任数据和平台。
AI革命可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信任认证体系,就像发明货币解决物物交换的信任问题一样。
我们可能需要新的"数字身份货币",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这听起来有点绕但却是必然选择。
![]()
温峥嵘"很难证明我是我"的困境,实际上是在倒逼我们思考数字时代的身份认证问题。
这不是悲观主义的哀叹,而是理性主义的觉醒,是危机中寻找机遇的积极心态。
从危机到机遇的认知转换,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心理基础,也是技术向善的思想前提。
数字身份认证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技术基础设施,就像互联网一样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技术向善,需要制度创新的智慧
面对AI换脸诈骗的挑战,单纯的封堵和惩罚是不够的,需要技术-制度双轮驱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好消息是,官方已经发现这个问题而且开始下场管理了,但从短期来看,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
平台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他们有技术就应该打击这些深伪内容,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去分辨真假。
已经有平台开始行动了,处罚了1万多个冒充达人的账号,下架了6700多个仿冒商品,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
但更重要的是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可能是数字身份认证的关键技术。
区块链可以将身份信息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用加密技术确保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从技术上解决身份认证问题。
![]()
生物识别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多重验证手段可以提高身份认证的准确度。
法律层面也需要跟上,欧盟《AI法案》已经要求深度伪造内容必须明确标识,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国内也在积极探索AI治理的新模式,科技巨头联合成立"数字信任联盟",开发AI内容检测标准。
![]()
这些努力表明,我们正在从被动防范转向主动构建,从危机应对转向制度建设。
未来,数字身份认证可能会成为每个人的标配,就像现在的身份证一样重要。
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安全可信的数字身份生态系统。
技术向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具体行动和制度保障的系统工程。
![]()
结语
数字时代的身份焦虑不是终点,而是新信任体系重构的起点。
当技术挑战了真实的边界,我们更需要在技术与人文间找到平衡。
面对AI换脸,你会选择恐惧逃避还是主动学习适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