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的造车路径终于清晰,董明珠坚定选择避开竞争白热化的家用车市场,在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工程车领域开辟全新赛道。
“我们不做小轿车,但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各类工程车已铺开赛道。”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明确回应了格力造车的最新进展,为格力长达九年的造车征程指明了方向。
面对记者关于“为何放弃家用车”的提问,董明珠强调,这并非放弃而是战略选择,并自信地表示:“你要电动车我就能给。”.
01 战略选择:避开红海,开辟蓝海
董明珠的一席话,揭示了格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当小米、华为等科技巨头纷纷涌入家用电动车市场时,格力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董明珠的回应凸显了格力的战略思考:不做家用车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市场选择。
“我的主业是空调暖通,但是随着我们对主业技术的自我掌控,我们衍生出了很多附带产业,比如新能源车。”董明珠在采访中解释道。
格力在新能源领域的底气部分来源于其全球布局的储能设备业务。
02 九年造车路:从银隆到格力钛
格力的造车梦可追溯到九年前。
2016年,格力曾试图以130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跨界造车,但遭到董事会反对。
董明珠没有放弃,转而以个人名义投资银隆。
2021年,格力电器终于通过司法拍卖以18.28亿元竞得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银隆新能源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并更名为 “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2024年10月,格力继续加码汽车布局,成立了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
这一系列动作为格力在工程车领域的发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跨界对比:小米、华为的不同路径
同为跨界造车,小米和华为选择了与格力不同的道路。
小米集团自2021年正式宣布造车以来,已投入巨额研发资金。
小米首款车型SU7上市后创下了1分钟内创始版售罄、7天大定订单超10万辆的惊人纪录。
华为则始终坚持“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的策略,通过三种合作模式涉足汽车领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鸿蒙智行模式。
华为已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合作打造了四个智能驾驶汽车品牌。
04 工程车赛道:格力的机遇与优势
格力选择工程车赛道,体现了公司对自身优势和市场环境的清醒认识。
工程车与格力在空调暖通、智能装备以及储能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更多契合点。
格力总工程师钟成堡首次披露的格力“双擎驱动”策略,深度切入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两大万亿级赛道,展现出从消费端向工业端转型的强劲势能。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格力与广东鸿图科技联合发布的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专为新能源汽车大型一体化压铸件设计,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40%,加工精度达0.02毫米。
05 业内观察:细分市场或成格力优势
业内观察认为,在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不同企业的应对策略各不相同。
小米和华为凭借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敏锐度,抓住了家用车市场对智能化、电动化的需求。
而格力则选择避开竞争激烈的家用车市场,专注于工程车领域,试图在细分市场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有专家认为,格力能否在工程车领域取得成功,取决于其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表现。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家用车还是工程车领域,都对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格力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董明珠表示:“这不叫放弃而是战略选择,你要电动车我就能给。”
不随大流,特立独行——这既是董明珠的风格,也是格力的战略选择。
随着工程车赛道的铺开,格力能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复制其在空调领域的成功,还有待市场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格力已经为这场征战做好了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