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7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披露:荷兰政府正准备在下周撤销对安世半导体的接管令。这一决定的前提是,中国需恢复向欧洲出口相关芯片,并允许荷方在几日内完成供货核查。表面上,这是一次“条件谈判”;实质上,则是荷兰政府承认其所谓“接管行动”彻底失败的标志。
就在一个多月前,荷兰还以“国家安全”为由,动用一部1952年的老法案接管安世,对公司重大资产处置和关键经营决策实施管制,罢免中国籍CEO张学政,并将实际控制权交给外籍董事会。执行依据是1952年制定、已73年未动用的《物资供应法》——这部冷战时期遗产被重新启用,成了荷兰政府的“武器”。当时的口号是“防止关键技术外流”,但一个月后,这一行动却演变为现实尴尬:公司被接管了,生产却停了。
原因简单得近乎残酷——安世的产能在中国。
这场政治化的接管行动,本想通过法律和股权手段切断中国资本的控制权,结果却在全球供应链的现实面前崩塌。到11月初,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不得不在声明中承认,正与中方“进行建设性对话”,期待供应恢复。仅用40天,态度从冻结转向请求,戏剧性转弯的背后,是产业链的真正权力回归。
![]()
中国产能定胜负
荷兰以为“法律接管”就能掌控企业命运,却忽略了一个更原始的事实:谁能出货,谁就有控制权。
安世半导体的主要产品是小信号分立器件,如二极管、晶体管、ESD保护器件等,虽然不属于高端芯片,却是全球汽车、家电、工业控制设备的基础组件。一辆燃油车平均要使用上千颗这类元件,高端电动车的单车用量可达近千颗。2024年,安世全球出货量超过1100亿颗,其中80%以上的封装和测试环节在中国完成。其位于东莞的工厂,是公司最关键的小信号器件封测基地,承担了约七成最终产品的封装与出货。
也就是说,荷兰政府冻结的只是注册地和文件,真正的生产体系、供应网络乃至客户接口,都留在中国。没有东莞工厂,荷兰接管的“总部”连基本出货都无法维持。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限制向安世出口特定型号的关键元器件。这一举措迅速让欧洲汽车产业感受到了冲击。大众汽车表示,其车规芯片库存仅能支撑三周生产,沃尔夫斯堡主厂准备启动“轮休制”;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代表通用、福特、丰田等企业警告:安世断供将造成“严重影响”。所谓“国家安全行动”,最终演变成了西方制造业的供应危机。
荷兰掌握的是印章,中方掌握的是产线。董事会的权力在合同里,而封装、认证、供货周期的权力在现实里。荷兰想象中的“控制”,不过是一场纸上主权的幻觉。
荷兰成了政策孤儿
追溯时间线,荷兰的接管行动并非孤立行为,而是美国“穿透规则”的外溢产物。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凡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的中国企业,其持股超过50%的海外子公司一律纳入制裁范围。这意味着,即便一家企业在欧洲注册、欧洲运营,只要资本链条上与中国母公司相连,就会被视为“高风险实体”。不到24小时,荷兰政府启动了接管程序。10月7日,法院正式罢免张学政,任命外籍临时管理人全面掌控公司运营。
然而,在荷兰动作之后,美国政策却开始松动。10月30日,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达成共识——中方暂停部分芯片出口管制一年,美方则同步冻结“穿透规则”执行一年。这一互让协议立即让荷兰陷入孤立:失去了美方的法律支撑,却已经与中方彻底交恶。
阿姆斯特丹法院在10月14日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早在2025年6月就曾向荷兰官员提出“条件性要求”:若希望安世被豁免清单约束,必须撤换中国籍高管、重组董事会结构。这意味着,荷兰的所谓“独立决策”,从一开始就是按照美方剧本执行。如今美方抽身,荷兰反成孤立的执行者。
这也是欧盟国家第一次直观地看到,美国“去风险化”的策略并不承担后果。战略节奏一旦转向,欧洲成了唯一的代价承担者。
欧盟怒火浮现
荷兰的单边行动很快引发了欧洲内部的反弹。对德国而言,安世断供已不是新闻问题,而是实质的产业风险。
德国《商报》援引Prewave供应链报告指出:欧洲七大关键产业107家龙头企业中,有86%直接依赖安世中国基地的芯片供应。大众、奔驰、宝马、ZF、欧摩威等企业均在10月下旬通过其在华子公司向中国商务部提交豁免申请,绕开荷兰政府。ZF集团一位高管私下评论称:“没有东莞的产线,我们的生产线就不可能运转。”这句话,刺痛的不仅是荷兰,也让欧盟的产业共识出现裂缝。
更让盟友不满的是程序问题。荷兰在未与欧盟伙伴沟通的情况下,单方面启动接管,并冻结德企在安世欧洲供应链的部分资产。外交圈普遍认为此举“极不负责”。德国经济部官员直言,卡雷曼斯的“先斩后奏”已严重破坏欧盟内部的协调机制。
当荷兰仍沉迷于“主权宣示”时,德国早已回到现实。因为在欧洲的汽车、机械与能源电子领域,替代安世的供应商根本不存在。欧洲企业的“豁免绕行”行动,实质上是用市场选择表达立场——经济规律比政治意志更有说服力。
安世风波让欧盟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矛盾:当美国推动“供应链重构”,欧洲在产业上却离不开中国;当荷兰自诩“去风险先锋”,德国却被迫成了被动买单者。所谓“跨大西洋一致”,在现实中不过是碎片化的幻象。
谁还敢“接管”中国制造?
如果说荷兰这次教训有何意义,那便是让西方重新认识了供应链的政治逻辑。
中国商务部在11月1日和6日连续发声,明确指出荷兰单方面干预造成全球产供链混乱,要求其承担全部后果。同时声明,中方将综合考量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予以豁免。短短几句话,却精准展示了中方的三重策略:立场强硬、规则清晰、节奏可控。
这并非被动防御,而是一次制度化反制。中国并未以全面断供回应挑衅,而是用“程序管理”锁定主动权。这样既彰显了大国理性,又让企业、盟友与资本市场都读懂了信号——供货权仍在中国手里,恢复或暂停都取决于中国的判断。
11月7日,当荷兰释放撤令消息后,全球资本市场迅速回暖:闻泰科技上涨近10%,大众汽车上涨1.3%,斯托克600汽车及零部件指数上涨0.7%。市场反应比任何外交辞令更真实——没有中国产能,欧洲制造就无法呼吸。
回到本质,安世事件不是一场单纯的公司争夺战,而是全球制造体系的一次权力重组。西方曾依赖专利、设备、金融规则掌控供应链,但如今,中国以产能、配套和市场体量构筑起新的现实主权。这种主权不在国界线上,而在生产线上。
从ASML光刻机到安世封测厂,荷兰在短短两年间经历了两次同样的挫败:它想象自己是规则制定者,却一次次被现实教育。安世事件的结局,意味着产业全球化不再听命于文件或法庭,而取决于谁真正能让工厂运转。
未来,欧洲还会继续谈“去风险”,但每一次谈判都必须面对一个更清醒的前提:中国不是变量,而是常量。供应链的重构,不是将中国排除出去,而是重新计算在中国之内的可持续边界。
这场风波让欧洲看到,所谓“脱钩”只是幻觉,真正的风险,是看不见中国的那一刻。
安世事件的意义,不在于谁赢得舆论,而在于谁掌握了现实。荷兰失去了对“控制权”的幻想,中国重新确立了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全球化的裂痕仍在扩大,但现实已证明:产业的重心、供给的稳定、技术的量产,都围绕着中国展开。
对欧洲来说,这是一堂昂贵的课;对中国而言,这是一次冷静的胜利——没有喧嚣、没有报复,却用事实定义了新秩序:
在这个分裂的世界里,只有能出货的那一方,才算拥有真正的主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