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6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出现在美国白宫,与特朗普并肩出席签约仪式,宣布该国正式加入《亚伯拉罕协议》。这一本用于中东地缘调停的美国主导协议,如今首次被扩展到中亚地区,一个并不涉及以色列—阿拉伯冲突的地缘场域。
美国方面对这一动作高调处理,特朗普在讲话中将哈国形容为“中亚的关键合作伙伴”,称协议将开启“前所未有的政治合作与经济机遇”。与此同时,美方媒体普遍将这一签署定性为“对中俄战略影响力的挑战”。
然而,《亚伯拉罕协议》原始版本诞生于2020年,初衷是推动以色列与部分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主要以沙特、阿联酋、摩洛哥、巴林等为落点,性质更接近美国主导的地缘突破工具。而今,在中东局势因加沙冲突而再度失控的背景下,该协议早已陷入功能性衰减。哈萨克斯坦的“入约”,并非基于以色列外交需要,而是美方对中亚外交叙事的再包装与再输出。
白宫镜头里的签约动作,只是美方借加沙局势,延展旧话术、制造新分裂的一环。
![]()
旧壳换新皮:协议为何被推向中亚?
哈萨克斯坦并非以色列的敌对国家,早在苏联解体初期就已与以建交,双方外交往来常态化。美方此时重新激活《亚伯拉罕协议》机制,将其“向北推进”到中亚,其战略目的显然已脱离原始设定。
美国当前在中亚战略的三条主线清晰可见:
一是对资源的再布局。哈国掌握全球第二大铀储量,同时在稀土、锂、铜等矿种上居于中亚核心地位。美国试图通过协议话语为其企业开辟“非中非俄”的优先开采通道,推动稀土供应链“脱钩替代”。
二是对交通通道的重构意图。美方希望借此打断中国主导的中欧班列走廊、天然气管网和跨境基础设施网络,建立“替代性路线”。协议签署后,美方立即宣布将与哈国加强“供应链、交通枢纽建设合作”,并启动“协议成员国家基础设施对接论坛”。
三是对地缘叙事的操控。通过将《亚伯拉罕协议》象征性嫁接至中亚,美国意图将“是否入约”制造为外交选边的标签化工具。而这恰恰是对中亚国家政治自主性的一种话语绑架。
协议本身没有共同防务条款、没有经济互惠机制、没有安全承诺,除了签字、发言与象征性照相,难以落地实质内容。美方真正想推销的,是一种由它定义的“政治标准”,一种包装成“和平合作”的区域割裂机制。
托卡耶夫的操作空间:务实还是踩线?
托卡耶夫选择签署这份协议,表面是对美国合作姿态的回应,实质是在中俄美三角之间释放一种“低成本博弈”的信号。但中亚的地缘现实决定,这种操作很难被长期包装成“外交中立”。
在俄罗斯方向,哈萨克斯坦与俄共享7600公里陆地边界,是集安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即使俄乌战争削弱了莫斯科的干预能力,俄罗斯在哈国的油气出口、核燃料项目和战略运输线中仍具有压舱石地位。托卡耶夫在多场合对俄采取“淡化冲突”表述,从未出现战略背离。
在中国方向,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长期稳定运行。中国不仅是哈萨克斯坦最大贸易伙伴,还是其最大原油买家、最大基础设施投资方、最大跨境铁路合作者。在中亚“五国三线”的跨境运输项目中,哈国始终扮演核心调度角色。中国企业正参与哈国未来首座核电站的前期咨询与合作谈判。
托卡耶夫在此背景下选择签署一份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利益的“美式协议”,其目的显然不在于撼动中俄影响力,而是希望为哈国外交争取“额外筹码”——尤其在面对西方投资、政治对话、国际金融机构融资时,用于自我包装与形象对冲。
但问题在于,这类“协议化动作”极易被对手阵营放大解读。伊朗外交部第一时间对哈方提出严正批评,称“此举无助于伊斯兰团结,等同于为以色列战争行为背书”。哈国社会内部宗教力量与民族主义声量不小,是否会在此后发酵,尚存观察空间。
中方态度明确:合作不容包装操弄
针对托卡耶夫此举,中国外交部未就《亚伯拉罕协议》本身作直接回应,但在2025年11月7日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就“有关中亚事务被外部干预”的提问表示:
“中亚是中亚国家共同的家园,不应成为外部力量谋取地缘利益的工具场。”
这一表态,已清晰传达中方态度:中国不接受包装式干预,更不接受话术绑架中亚合作秩序。
近年来,中方已在中亚实现多个实质性合作突破,包括推动第三条中哈跨境铁路建设;中欧班列运行班次刷新纪录,超七成经过哈国;天然气管道、中亚数据通道、中哈农业技术走廊稳步推进;多个核能与稀土加工项目进入落地阶段。
这些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互信与经济共建。相较之下,美国目前在中亚的存在几乎空心,仅靠“协议仪式”“话术造势”维系存在感。
中方不干涉哈方外交自主权,也不会因其签署某个协议而片面中止合作,但中方不会容忍第三方借协议挟制、借通道施压、借资源谋利。必要时,中方将对相关行为进行政策性重新评估。
外交不是剧本安排,中方立场在于主权尊重与现实合作,而非被动应对象征政治。
中亚不会成为“话术次大陆”
《亚伯拉罕协议》在中东本就饱受争议。随着加沙战火持续,协议参与国之间已纷纷回避涉以言论、合作项目搁置、对外协调中断。
而今,这一“失效协议”被强行推进至中亚,只能说明美国外交重心的偏离:从建设性合作转向纯粹包装性的割裂操作。
对哈萨克斯坦而言,签下协议后并不会立刻获得稀土出口增配、美军防御保障或西方基金输血。除了一份白宫签字照,它所获得的只是短暂的美媒聚光灯与一纸声誉债。
而真正稳固哈国地位的,仍是能否打通出口通道、获得低息基建资金、建立产业链闭环。在这方面,中国依然是唯一具备全周期合作能力的国家。
矿产还在地下,通道还要开通,港口还需融资,协议不能兑现这一切。
谁在制造虚火,谁在兑现路径
哈萨克斯坦此次“入约”,更像是一种外交小动作被故意放大的地缘投射实验。美方试图以此撬动中亚舆论、制造“分化标签”,但现实已多次说明,中亚国家不会为象征性政治行为改写自身利益路径。
真正决定走向的,不是签约仪式,而是谁能修路、谁能买油、谁能帮建产业链。
中国不会因为一纸协议停止合作,也不会容忍外部势力将话语工具变成控制杠杆。中亚要走的是互利合作之路,不是被定义的站队之路。
当“协议输出”沦为外交道具,它失去的不是功能,而是信用。而中国的角色,恰恰是长期信用的兑现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