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杭州笕桥小学车辆敬礼事件在网上引起了热议。2025年11月6日,多段视频显示该校学生身披绶带,在校门口列队向驶入的教师车辆敬礼并高喊“老师早”,而全程却未见教师下车回应。
该校工作人员最初回应称系学生“文明礼仪示范岗”自发行为,教师通过车内招手回应,并称视频存在“恶意剪辑”。
然而,将公共讨论引向对“动机”的揣测,并未能平息争议,反而暴露了管理思维的防御与僵化。
而后,杭州上城区教育局当日通报确认存在违规行为,已对校方负责人严肃批评并责令立即整改。
这一看似小小的事件,引得人民网都发了网评文章《让学生向进校门的车辆敬礼,这样的形式主义要不得》。
因为它不单是一个“孩子敬礼”的教育片段,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教育中的诸多怪相,也叩问着我们,教育的画像究竟该如何绘制?
![]()
图片来源于视频截图
一、车窗内外
学校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想让学生懂礼貌、学尊重。但教育从来需要真诚与回应。孩子面对老师微笑问好,老师回以一句“早安”,这才是情感的往返。只有当“敬”与“礼”之间有来有往,那才叫教育。
孩子向老师问候,若出自自愿,那是文化与情感的传递;但若出自指令,就变成了一种展示——展示的不是“礼仪”,而是“管理秩序”。
当敬礼被安排成每日的行政流程,敬意的意义反而被消解。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那种整齐划一的“热情”,失了童真,多了官气,活脱脱一幅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只不过舞台从衙门换成了校门。
那些开车进校的老师,或许是忙碌,或许是习惯成自然。但车窗的紧闭,让最该被看见的“人”,消失在绶带与口号构成的背景板里。
![]()
图片来源于视频网络
二、权力的官瘾
许多小孩子天性活泼,平时路上遇到老师大多也会自然问好;但问题是,该学校管理层,为何要安排这样的“值周”?
是真心培养礼貌,还是借此营造一种权威的“瘾”,当自发变成强制,当问好变成表演,教育就变了味。
校门是边界,汽车是移动的权威符号,敬礼是身体规训的具象化;从夹道欢迎,到“敬礼迎车”,本质上是权力在校园的延伸。
教育,本该是平等的对话,但在某些校区,也沾染上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氛围。老师们开车进校,本该是平凡的上班,却被架上神坛;学生们本该自由玩耍,却成了道具;这敬礼,仿佛成了朝拜的仪式,在倡导“平等”的现代校园,这种前现代的规训为何依然如此理直气壮?
教育局的通报来得很及时,但整改能否触及根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新闻
三、教育的温度
这视频之所以引起公众的不满,是因为本该是真诚的师生互动,视频中被异化为单向的致敬与接受致敬,孩子们仿佛成了教育表演的工具,牺牲了平等理念,
这恰恰证明我们这个社会对好教育仍有共识:教育应该是温暖的、平等的、充满对话的。
如果教育沦为权力的展演,受伤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教育本身的价值根基。
那个早晨,如果有老师停下车,摇下车窗,走到学生中间,摸摸他们的头,说声“我们一起进教室吧”,这才本该是教育最自然的模样。
四、在规训与启蒙之间
那紧闭的车窗,像一道无形的墙,隔断了师生的心桥。从长远看,这样的“礼仪”,非但不会培养尊重,反而可能让孩子们对权威产生畏惧或反感。
![]()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规训的精准,而在启蒙的温度。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街边通过提问启迪智慧,古中国的孔子在杏坛之下与弟子坐而论道。
先贤们早已示现,真正的教育发生于平等的心灵对话之间。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熟练的敬礼者,而是唤醒能独立思考的个体。
说到底,这事件虽小,却折射出大问题。杭州笕桥小学的敬礼风波,或许会随着时间淡去,但留下的警醒不应忽略。
学校管理者,该收收那份“官瘾”,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次对教育异化的反思,都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而那扇未摇下的车窗,终将在这样的回归中,缓缓开启。
注:事件来源于公开新闻,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