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主都在问题描述里“自问自答”了,又何必再来提问呢?不过,题主自己的回答,我是不赞同的。
自主招生这个模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公立大学不适用这种模式。因为公立大学经费全部来自财政拨款,学费极低。学校管理者权利寻租的动机非常强。而中外合作大学经费来自学生学费,必须重视自身声誉。
首先,说句不好听的,招几位看起来不那么符合标准的学生进来,不见得会损害大学声誉。高考差个几十分,不代表就不能完成大学课程,一样可以照常毕业;毕业后的发展也不见得会比其他同学差,家长路子多,发展前景可能还会好一点。只要不是大部分学生水平欠奉,不会产生明显的问题。
公立大学经费全部来自财政拨款,大学就不重视自身的声誉,这更加说不通,财政拨款和大学声誉及业绩(包括研究成果、项目、奖项等)密切相关。
“大学必须重视自身声誉”和“大学管理层没有权力寻租动机”更加不见得有联系。大学又不属于管理层,大学的利益和管理层的个人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别说大学了,几家互联网大厂的员工腐败问题一样不轻,这几年因为“非国家公职人员受贿罪”进去的,也不少。
认为“自主招生”和“公立教育”互斥,好像也不怎么符合现实。“申请—考核制”是世界范围内常用的大学录取方式,应该说它比以高考为主体的“自主招生”走得更远。美国的公立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招生采用这种模式;中国的公立大学的保研制度类似这种模式,博士研究生招生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模式。两者都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
在我看来,按高考分数一刀切招生,最大的好处就是公平。而包括“自主招生”在内的其他招生模式,好处是更加灵活,高校可以招到更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但公平性难免有所下降,或者说不易证明。
受到社会现实、传统文化的多重作用,高招公平对我国相当重要。因此,自主招生等相对灵活的招生方式和随之而来的腐败,特别受到社会关注,不易实行。相较之下,中外合办大学由于学费高昂,本来就不是主流大众的选择,社会对它的招生方式并不关心,不会拿着放大镜去审视每个细节,争议自然就小了。
(写作这篇文章时,并未查询中外合办大学详细的录取规则,如有错误,提前致歉。)
![]()
如上一篇推送所述,这个号还是当我的知乎账号精选内容吧。知乎上写的自己还满意的适合单独成篇的,会在这里推送,欢迎关注。(知乎上插科打诨、开玩笑、吐槽的内容会比较多,也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