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以上已婚人群里,三成多偷偷把深夜语音发给另一个异性,而枕边人连对方换手机号都不知道。
这个数字来自一家做了十五年离婚调解的婚恋机构,样本一万二,覆盖全国。
工作人员说,很多人填问卷时手在抖,写完又补一句:别让我老公看见。
![]()
他们给这种关系起了个中性词:精神共生体。
没上床,却比上床更难断。
为什么难断?
因为家里没人听。
白天公司裁员名单下来,回家想说,配偶先开口:物业费涨了你知不知道。
孩子作业本签字,老师又批红,家长群@全体,谁去接。
话到嘴边变成一句算了。
这时候手机一震,那位知己发来回信:今天是不是又被领导怼?
情绪瞬间被接住,像溺水抓木板,谁舍得松。
接住不等于解决。
![]()
婚姻像一条被账单和育儿表绑死的船,精神共生体是岸边伸来的竹竿,看似能拉你靠岸,其实离岸更远。
竹竿那头也有家庭,也有房贷,也有半夜孩子发烧要送急诊。
你们互当救生员,却没人真敢下水,因为都知道水太深,下去就上不来了。
杭州那个案子就是例子。
两人同学会重逢,二十年没见面,微信聊出火花。
女方丈夫翻手机,看见每天互道早安晚安,直接截屏发到女方单位群。
女方被停职检查,男方老婆闹离婚。
聊天记录里没有我爱你,也没有开房记录,法院却判了精神出轨,财产分割少拿一成。
律师说,法律认的是亲密程度,不是有没有上床。
更麻烦的是孩子。
![]()
北京一中院去年判的一起案子里,父亲把精神共生体带回家,让女儿叫阿姨。
女儿十三岁,转头把聊天记录贴到班级群。
同学起哄,女儿抑郁休学。
母亲起诉,要求精神赔偿三十万。
法院支持十万,父亲工作也丢了。
孩子不懂大人之间的温柔,只知道爸爸把温柔给了别人。
有人觉得冤:不就是聊聊天,又没真干什么。
可婚姻的本质是排他,排的不是性,是优先级。
你把最柔软的部分交给外人,配偶就成了室友。
室友不会在你痛风发作时熬粥,不会在你父母住院时连夜陪床,但配偶会。
![]()
精神共生体只能给你一句多喝热水,因为对方也有配偶要陪床。
怎么停?
三步。
第一步,把聊天记录全部删光,不是隐藏,是删光。
第二步,把对方微信备注改成全名,去掉头像,去掉置顶,去掉星标。
第三步,把想说的话写给配偶,哪怕只写一句:我今天很累。
写不出来就录音,发过去。
配偶不回,就再发一遍。
发十遍,对方总会问一句怎么了。
这一问,就是破冰。
![]()
如果配偶实在接不住,可以找第三方。
上海民政局去年试点婚姻陪聊师,一次两百块,陪你们聊两小时。
聊完百分之六十五的夫妻决定不离婚。
陪聊师没什么技巧,就是教你们把情绪翻译成需求。
比如把你怎么这么冷漠,换成我今天被领导骂,想让你抱一下。
翻译完,对方听得懂,就回得来。
精神共生体不是爱情,是逃避。
逃避婚姻的琐碎,逃避自己的无能。
真正的自救不是换一个人聊天,是把聊天内容搬回家。
婚姻不怕吵架,怕的是没人吵。
吵说明还在乎,沉默才是死刑。
别让那个只回你保重的人,成为你生活的全部。
记住,真正给你熬粥的人,才是陪你到老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