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买老来瘦”。
不少人认为“瘦体质=免肝伤”,胖子才(更易)罹患脂肪肝,甚至瘦子查出轻度脂肪肝,还觉得“肯定是体检错了,我这么瘦怎么会有这病”。可谁能想到,这些被羡慕的“瘦体质”,反而可能藏着更致命的肝脏危机。
近日,北大学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团队在《Gut》发表的全球多中心研究,用18.6万人的追踪数据砸穿了这个认知——像这样的“瘦型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leanMASLD)”(亚洲人群BMI<23kg/m²),肝脏相关死亡率比胖人高131%,全因死亡率足足高出26%。
![]()
换句话说,瘦子不仅也会得脂肪肝,甚至全因死亡风险还更高,这是怎么一回事?
18万人研究揭示:瘦子脂肪肝死亡率高出26%
为了摸清瘦子在罹患脂肪肝的真实风险,研究团队整合了三大国际顶尖队列的硬核数据——英国生物银行(15.31万例)、中国开滦队列(2.97万例)、中国嘉道理生物库(3329例),中位随访时间长达14.2年,覆盖东西方不同种族,结论能戳中大多数人的生活:
![]()
在5030名瘦型脂肪肝患者中,每1000人每年会出现1.38例肝脏相关事件(包括肝硬化、肝衰竭、肝ai),比非瘦型患者(0.94例/1000人年)高出47%;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肝脏相关死亡率(LRM)是胖人的2.3倍。简单说,同样是脂肪肝,瘦人走到“肝衰竭”的速度更快,死于肝病的概率翻了一倍多。
瘦型脂肪肝患者的总事件风险虽比胖人低11%(HR=0.89),但死亡风险却高22%(HR=1.22)。很多瘦子仗着“体重轻”,从不监测血脂、血糖,等到突发心梗、脑梗,才发现肝脏早已因脂肪堆积出现代谢紊乱——这些代谢问题会悄悄损伤内皮,一旦发作就是致命一击。
![]()
无论胖瘦,35岁后护肝已成常态
脂肪肝被形容为“沉默的杀手”,多数人日常手段还只是调整饮食、少熬夜,却不知大部分人的脂肪肝62%是内脏脂肪问题,少吃油只能减少皮下脂肪,对肝周脂肪没用。
想靠多运动、食补方式提升代谢,可肌肉量不足的人,运动后反而会让肝细胞炎症因子(TNF-α)升高17%,加重损伤;想靠“吃护肝食材”(比如枸杞、菊花),有效成分吸收率不足30%,吃再多也只是心理安慰。
这时候难免有人疑问: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保留“健康习惯减负”的优势,又能精准补上瘦人的代谢漏洞,让肝脏真正得到修复?
![]()
![]()
![]()
今年9月,由浙江大学邵逸夫院主导的AKK001人体临床结果也正式出炉:仅经30天干预,对照组志愿者基础代谢提升超5%,皮下脂肪减少约7.87%,腰围平均减少4.3cm,肝脏减负效果显著。
因此近期618活动中,上述护肝方案在京-D等亦取得不俗市场成绩,“体重94公斤,肝脂肪吃3个月,转氨酶下降一半多”“熬夜+偶尔白酒,瘦但肝不好,现在肝不闷了”的真实反馈,成了众多中年亚健康人群选择它的理由。
![]()
健康从不是“数字好看”,而是科学守护
研究最后提醒,全球约30%的成年人患有脂肪肝,其中15%-30%是瘦型患者,亚洲人因为代谢特性,风险比西方人更高,不过只要避开误区、找对方法坚持,也能低成本护肝。
- 日常护肝中,瘦人群体首先要避免盲目减重,反而该注重肌肉保护,每周做2次力量训练,比如用哑铃练手臂、用弹力带练腰腹,肌肉量足够了,代谢脂肪才有“动力”;
- 其次要定期检查肝脏,别靠“感觉”判断健康,每年做1次腹部超声+肝功能检查,费用不到200元,尤其有熬夜、隐性饮酒习惯的人,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加重;
- 如果已经查出脂肪肝,也不用慌,可以搭配上述精准修复方案,帮肝脏补“代谢能力”,比单纯少吃油更高效。
“以前总觉得‘瘦就健康’,现在才明白,肝脏的健康看的是代谢,不是体重秤上的数字。”不少患者在复查后感慨。这场由北大研究揭开的“瘦人脂肪肝危机”,其实是给所有人的健康提醒:我们追求的健康,从不是体重数字好看,而是身体内部的代谢平衡,科学守护才是对它最好的负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