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爷今年68岁,每天下午吃完饭后,总会用一大杯温水“咕噜咕噜”漱好几次口,然后心满意足地在沙发上闭目养神。
他自豪地告诉家人:“我牙齿一直好,饭后漱口是我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可最近,张大爷却觉得口腔总有异味,牙齿也变得敏感,甚至偶尔牙龈出血。
![]()
他去社区医院检查时,医生耐心询问了他的生活习惯,当听到“饭后用力漱口”时,医生不止一次皱起了眉头。难道多漱口反而会出问题?
饭后漱口这件“小事”,真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吗?尤其65岁以后,这习惯更要讲究门道。你或许一直忽视了这背后的“健康玄机”。饭后漱口,人人都会,但漱口方式对与错,可能决定你晚年咀嚼和说话的舒适度。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对65岁后的朋友来说,“饭后如何正确漱口”远比你想象得重要,尤其文末第3点,鲜有人做到。漱口也是科学,是保护还是伤害,你真的做对了吗?
饭后及时清除口腔残渣,确实有助于减少牙菌斑、预防龋齿和牙龈炎,权威机构推荐将漱口作为清洁口腔的重要步骤。
中华口腔医学会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口腔疾病检出率高达79.6%,而定期科学漱口的人群,牙周健康状况可提升约17%。但漱口方式不当,反而会伤害口腔。
专家指出,65岁以后口腔黏膜与牙龈更加脆弱,牙周生理退化,唾液分泌减少,保护机制减弱。
饭后习惯性用力漱口,尤其以“激烈咕噜”式、使用高温或低温水,可能引起牙釉质受损、牙龈微出血甚至口腔溃疡。长期反复刺激,还可能加重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暴露。
![]()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漱口不是刷牙,既不能代替刷牙,更不能做得太用力或次数过多。实际上,饭后漱口有讲究,科学的做法能降低口腔疾病风险约12%-19%。
而不少老年朋友往往“习惯至上”,忽视了本该避开的误区。
短期来看,漱口错误方式的危害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但长期下来,牙龈、牙齿、口腔黏膜都会因为不当护理受到损伤,具体表现为:
牙釉质遭到侵蚀。如果饭后马上用劲漱口,尤其是吃了酸性食物后,牙釉质表面会被软化,用力冲刷会加速磨损,增加牙本质过敏风险。研究显示,高强度漱口牙本质敏感投诉率提升11.4%。
![]()
牙龈易受伤。65岁以上人群牙龈多有不同程度的退缩,部分老年人漱口时用力吸吮或喷射水流,有可能导致牙龈小血管破裂,微小炎症反复,长久累积,牙龈出血、口腔溃疡概率提升。
细菌清除效果有限甚至反效果。医学观察发现,纯靠水猛力漱口,难以完全驱除缠附在齿间的残渣和菌斑,部分高流速水流还可能将细菌“冲”向牙龈缝隙,加剧炎症反复。
此外,口腔干燥和异味问题容易加重。用热水或含酒精漱口液过度漱口,会冲淡甚至损伤唾液膜屏障,使口腔环境菌群失衡,口气、口腔干燥比率提升7%-13%。
专家提醒,饭后漱口要科学把控以下三点,尤其第3点,是决定“漱口护齿”与“毁齿”关键:
水温适中,避免冷热刺激。建议使用接近体温的温开水,控制在36℃-40℃,既避免冷热交替对牙齿神经带来刺激,也有助于舒适地清洁残渣。极冷和极热水漱口,容易诱发牙敏感和牙龈收缩。
动作轻柔、次数适中。漱口只需轻轻含水,配合舌头搅拌5-10秒即可吐出。每次餐后漱口1-2次足够,无需长时间反复“咕噜咕噜”。若咀嚼坚硬食物后觉得异物残留,可用牙线等工具辅助清理。
![]()
留心特殊时段,合理等待。特别是进食水果(如橙子、柠檬)、醋制凉菜等酸性食物后,千万不要立即漱口。
可先用清水轻轻咽下,等待20-30分钟后再温和漱口,以免刚刚软化的牙釉质受损。许多老年朋友忽略了这一细节,反而损伤牙齿防线。
此外,有口腔溃疡、牙龈疾病史、假牙佩戴者,应根据医生建议酌情增加专用漱口液,选用不含酒精、刺激性成分低的温和产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