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吃东西噎了,按一下轻松吸出异物来。”
近期在电商平台上,
海姆立克急救仪靠着这样的短视频剧情,
在各大平台迅速走红。
![]()
某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海姆立克急救仪”后,页面会展示不少孩子被噎的监控视频。
这类被商家称为 “防噎神器” 的产品销量亮眼,
热门款式销量可达数万件,
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主流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在售卖“海姆立克防噎仪”。
但这款让众多家长争相 “种草” 的产品,
究竟是靠谱的救命工具,
还是徒有其表的 “智商税”,
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医院同款”“三甲医研”?
医院里并没有!
打开短视频平台,很容易刷到这类急救仪的推广内容。视频里常上演相似剧情:孩子吃饭时突然噎食,家长慌乱中忘了海姆立克急救手法,最终靠急救仪几秒内吸出异物。
![]()
可细心网友很快发现破绽,不少视频是同一家庭反复演绎,明显是剧本创作。还有博主为证明产品吸力,做了吞下花生、用面罩吸电脑主机等测评,评论区更是出现大量雷同的好评,真实性堪忧。
![]()
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中,不少网友质疑表演痕迹过重。
光鲜的宣传背后,藏着诸多隐患。记者发现,很多商家打着 “医院同款”“三甲医研”“三甲急救认证”“德国医研级品质认证”等旗号吸引消费者。
但记者通过查询发现,实际上,有取得医疗器械证书的产品寥寥无几。市面上绝大多数热销产品都无法提供对应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其质量和安全性缺乏权威保障。
追问之下,大多商家无法给出所谓“三甲急救认证”“三甲医研”等证据。
“医院里也并没有相关的急救仪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蔡川奇表示。
别依赖设备 建议学习传统急救法
有买家分享邻居孩子靠它化解糖果卡喉危机的经历,也有消费者吐槽,孩子卡了瓜子壳用它根本吸不出来,最后幸好就医及时。这和产品本身的局限性密切相关。
对此,蔡川奇解释,这类急救仪是通过负压吸取,需完全封闭口鼻且产生足够负压才能起效,对器械规格和操作水平,甚至异物的大小都有要求。
若操作不当,或者无法第一时间找到并熟练使用设备,不仅吸不出异物,还会延误急救时机。
而海姆立克急救法凭借肺部剩余空气形成的强压排出异物,成功率高且无需任何工具,能即刻实施。美国急救协会的窒息处理协议也不建议常规使用基于抽吸原理的负压防噎装置。
“急救仪仅适合作为备用方案,其操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都不如传统急救法。主动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等传统急救技能,这才是应对噎食危机的可靠手段。”蔡川奇强调。
公众若确实想购买急救仪,
需优先选择具备二类医疗器械认证的产品,
且不可作为急救首选。
毕竟在生死攸关的急救时刻,科学的急救技能远比未经认证的 “神器” 更值得信赖。
科普多读点:
海姆立克急救法↓
![]()
(图片来源:健康中国)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刘伟芳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陈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