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宫巍峨,盛唐气象万千。玄宗皇帝在位,天下承平,文风鼎盛。在这繁华似锦的都城里,却涌动着一股暗流——权谋与才情的较量。
这日,杨国忠府邸内,烛火通明。这位当朝宰相,杨贵妃的族兄,正斜倚在锦榻上,手中把玩着一只玉如意。他的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阴郁。
“李太白……”他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榻沿。
自从李白入京,以其惊才绝艳征服了长安城,杨国忠心中便如鲠在喉。那日曲江宴上,李白醉酒赋诗,笔走龙蛇,一首《清平调》令在座文人尽折腰,连玄宗皇帝都亲自为他调羹。杨国忠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布衣诗人独享圣宠,心中的嫉恨如野草般疯长。
“不过一个江湖浪子,也配在朝堂之上与我等同列?”杨国忠冷哼一声,将玉如意重重放在案几上。
这时,门帘轻动,一个青衣幕僚躬身而入。
“相爷,那李白今日又在醉仙楼饮酒赋诗,引得满城文人争相前往。听说……听说有人将他比作当代曹子建。”
杨国忠眼中寒光一闪,缓缓坐直身子:“备帖,明日请李太白过府一叙。”
幕僚一愣:“相爷是要……”
“他不是自诩才高八斗吗?”杨国忠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本相倒要看看,他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才思敏捷。”
次日清晨,相府门前车马络绎不绝。杨国忠特意邀请了朝中多位官员前来,美其名曰“以文会友”,实则早已布下局来,要在众人面前让李白出丑。
李白一袭白衣,飘然而至。他步履从容,目光清亮,仿佛不知今日之约实为鸿门宴。
“李学士到——”门童高声通报。
杨国忠起身相迎,脸上堆满虚伪的笑容:“太白先生大驾光临,令寒舍蓬荜生辉啊。”
李白拱手还礼:“相爷相邀,敢不从命。”
二人分宾主落座,堂上众官员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大家都知道杨国忠素来不喜李白,今日之会,必有好戏可看。
酒过三巡,杨国忠忽然放下酒杯,环视四周,朗声道:“久闻太白先生才思敏捷,今日难得一聚,不如我们玩个游戏助兴如何?”
李白举杯浅酌,淡然道:“但凭相爷安排。”
杨国忠眼中闪过狡黠之色:“简单,我们各出对子,三步之内必须对上。若对不上……”他故意顿了顿,“便罚酒三杯,如何?”
堂上一片寂静。谁都明白,这看似文雅的游戏,实则是才智的较量。三步之内要对出工整的下联,绝非易事。
李白微微一笑:“就依相爷。”
杨国忠站起身,缓步走到堂中。他故意在李白面前停下,目光轻蔑地扫过这位诗仙,然后清了清嗓子,声音陡然提高: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话音甫落,满堂哗然。
“锯”谐音“句”,暗指对句;而“猴儿”更是明目张胆地讥讽李白。这上联不仅工整巧妙,更暗藏机锋,将李白比作山中猿猴,问他要如何对句。
众官员面面相觑,有人掩口窃笑,有人摇头叹息,都以为李白必将在众目睽睽之下受辱。
杨国忠得意地捋着胡须,等着看李白如何应对。他早已算准,如此刁钻的上联,任李白才高八斗,也难在三步之内对出工整的下联。
谁知李白不慌不忙,缓缓起身,向杨国忠施了一礼:“请大人起步。”
杨国忠一愣,随即明白李白是要他走出三步。他冷哼一声,抬脚便要走。
就在杨国忠左脚刚刚抬起,尚未落地的瞬间,李白忽然指着他悬在半空的脚,朗声应对: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音“题”,与上联的“锯”字相对;“畜生”对“猴儿”,更是针锋相对。更妙的是,杨国忠此刻恰好抬脚,正是“出蹄”之态。
满堂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哄笑。几个年轻的官员忍不住笑出声来,又赶紧用袖子掩住嘴,肩膀却不住抖动。
杨国忠的脸色由红转青,由青转白,那只悬在半空的脚进退两难。放下,便是认了这“畜生出蹄”;不放下,又僵持在此,更加难堪。
李白从容落座,举杯向众人示意:“相爷果然信人,说三步对句,这才一步便停住了。”
杨国忠强压怒火,勉强笑道:“太白先生果然名不虚传。”话虽如此,他的声音却有些发抖。
这时,一位白发老臣连忙打圆场:“二位才思敏捷,令老夫大开眼界。来来来,饮酒,饮酒!”
宴席继续,但气氛已大不相同。众人看向李白的目光中,更多了几分敬佩;而看向杨国忠时,则难掩笑意。
杨国忠如坐针毡,好不容易熬到宴席结束,立即借口公务繁忙,匆匆离席。
李白飘然离去时,夕阳正好,将他的白衣染成金色。相府门外,几个年轻文人围上前来,争相询问方才的对句细节。听罢,无不抚掌称妙。
“李学士这一对,必将传为佳话。”一个青衫书生赞叹道。
李白却只是淡然一笑:“文字游戏而已,何足挂齿。”
此后,这则趣闻很快传遍长安。市井之间,文人聚会,无不津津乐道李白智斗杨国忠的轶事。有人将其编成曲儿,在酒楼茶肆传唱;更有甚者,将其绘成漫画,在坊间流传。
杨国忠得知后,更是气恼不已,却无可奈何。他本想羞辱李白,却不料反成就了对方的才名。每当朝会相见,杨国忠总是别过脸去,而李白依旧泰然自若。
一日下朝,玄宗皇帝特意留下李白,笑问:“朕听闻爱卿前日在杨相府上,有一妙对?”
李白躬身答道:“不过是文人间的戏谑之语,让陛下见笑了。”
玄宗抚掌大笑:“好一个‘畜生出蹄’!爱卿才思,果然天下无双。”
这件事,不仅展现了李白的机智才华,更成为盛唐文人不畏权贵的典范。在李白看来,才华应是明月照大江,是清风拂山岗,不该成为攀附权贵的阶梯,更不能在强权面前折腰。
而杨国忠,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在文学的天平上,终究输给了那个他眼中的“布衣诗人”。这场较量,与其说是权势与才华的对决,不如说是人格与风骨的彰显。
很多年后,当李白漂泊在江湖之间,回望长安往事,这段插曲不过是他传奇人生中的一朵浪花。但对当时在场的那些文人而言,这一幕永远定格在记忆中——那个白衣飘飘的诗仙,在权相面前,如何以一句妙对,维护了文人的尊严与风骨。
这正是:
权相心机设险局,诗仙妙对解重围。
才华本自天然得,岂向权门折腰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