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2025年11月5日,小鹏汽车正式发布“IRON”人形机器人,其高度拟人的步态与流畅的运动控制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作为造车新势力,小鹏此举不仅拓展了其技术边界,更凸显出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两大领域在技术路径上的深度关联。尽管两者在感知、决策、控制的共性框架上高度相似,但仍存在系统性差异,尤其在感知层面有很大的不同。
![]()
图片源自:网络
感知的相似点
在深入比较之前,我们应先明确“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这两个概念。自动驾驶是指汽车在道路环境中完成感知、决策与控制,实现从A点到B点的安全、可靠行驶。具身智能则指拥有实体身体、通过身体与环境交互来感知、学习并行动的智能体,其范畴更广,涵盖服务机器人、搬运机器人,以及配备多种传感器和手脚的智能体等。两者在感知层面都需要“看懂世界”,但在出发点、约束条件和技术侧重点上存在明显差异
无论是自动驾驶汽车还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它们感知系统所肩负的任务都是类似的,那就是将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和使用的环境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两者都高度依赖多模态数据的采集与融合,并采用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技术路线,来实现对目标的检测、分割、跟踪以及对场景的语义理解。像是卷积网络、Transformer、时序模型与注意力机制等当前主流的深度学习技术,已成为它们从图像、点云等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的共同工具。
![]()
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对感知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与输出,也是两者共同的关键课题。系统不仅需要判断前方“是什么”,还需给出判断的置信度、检测框的误差范围等指标,甚至要将这种不确定性清晰地传递给后续的预测与规划模块。因此,诸如不确定性建模、时序信息融合、数据关联、对未知类别样本的识别,以及在线的自适应学习等问题,都是两者必须攻克的技术难点。两者的开发流程也高度一致,都需要经历数据采集、标注与自监督学习、模型训练、仿真与离线测试、线上小规模验证等流程,最终走向规模化部署。
感知的不同点
虽然两者在技术基础上有重合,但在“为何感知”和“感知后做什么”的本质问题上存在区别,导致设计与实现的优先级迥然不同。
自动驾驶的感知任务高度聚焦于“安全”与“确定性”,车辆需要知道自己在哪个车道、前方是否有车、行人是否有穿行意图等,所有输出都必须满足极高的可靠性要求,容错率极低。这意味着其感知系统在冗余设计、传感器可靠性、时间同步、硬实时性、功能安全(如满足ISO 26262/ASIL标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换言之,自动驾驶的感知不仅追求高精度,还必须具备可解释性、可验证性,并在罕见却危险的极端场景下保持可控。
![]()
图片源自:网络
具身智能的感知则更侧重于“适应性”与“交互能力”。像是家用服务机器人可能不需要厘米级的车道线定位,但必须理解物体的可抓取性、靠近物体时的触觉反馈,以及在复杂家庭环境中如何探索与学习。具身智能强调“感知-行动-感知”的闭环循环,感知结果直接驱动探索与学习策略,系统会主动调整传感器视角或身体姿态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即主动感知)。因此,具身智能更关注自我本体感知、触觉/力觉、多关节状态估计、交互式学习,以及从少量交互中快速学习的能力。
从数据维度看,自动驾驶主要依赖前装传感器(如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并拥有海量的车路场景数据;具身智能的数据则更为分散和稀缺,需要在真实交互中在线生成训练样本,或依赖模拟器进行大量交互训练。
两者的技术侧重点在哪里?
自动驾驶是将“安全、稳定、可验证”放在首位;具身智能则更重视“通用性、交互性与学习能力”。在自动驾驶感知中,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多传感器冗余降低单点失效风险、如何实现严格的时间同步与标定以保证数据一致性、如何结合定位与高精地图实现可靠定位、如何构建低延迟高可靠的检测与跟踪管线,以及如何为异常或未知场景设计安全策略(如降级处理、安全停车)。鸟瞰图表示、传感器几何校正、运动补偿、点云去畸变、雷达多路径与多普勒信息利用、传感器融合策略等,都是自动驾驶行业经常会讨论的技术。此外,可解释性、可观测性、功能安全与形式化验证等在车规级系统中也极为重要。
具身智能的感知则更侧重于在线学习与交互的机制,包括如何构建任务驱动的表征、如何利用自监督学习从大规模未标注数据中学习有用特征、如何设计主动探索策略以提高样本效率、如何通过模拟器进行大规模交互训练并缩小Sim-to-Real差距,以及如何将语言、视觉、触觉等多模态信息整合到统一的世界模型或可抓取性模型中,以支持复杂操作。具身智能也更依赖强化学习、元学习、少样本学习与基于模型的规划等技术,以实现从交互中快速适应新任务。
为何汽车企业能较容易地部署具身智能的某些能力
既然具身智能更偏向机器人学,为何汽车公司反而更容易将其落地?汽车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配备多种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具身平台”。车辆拥有高质量的定位系统、惯性测量单元、车轮里程计、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部分车型)、线控转向与制动等,这构成了机器人所需的核心身体要素。相比从零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或家务机器人,汽车公司具备更成熟的硬件平台、强大的传感器采购与集成能力,以及丰富的整车实时控制经验。
![]()
图片源自:网络
车企还拥有大规模真实数据与车队运营能力。具身智能的许多学习方法需要大量交互数据进行训练或微调,而汽车厂商的车队(包括测试车、量产车与联网车)能够提供稳定的数据采集渠道,使其能够在真实环境中快速收集稀有场景、边缘案例与长期运行数据,这是实验室小型机器人难以比拟的优势。
车企更具备强大的工程化与安全管线。将学习模型部署到车辆上并非简单嵌入电子控制单元即可,而是需要经过功能安全评估、冗余设计、在线监控、OTA升级流程与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流程。车企在这些方面已有成熟流程,能够将具身智能的新功能逐步纳入车规化流程。
从经济动力与生态协同方面看,汽车产业链上有大量零部件供应商、感知与计算模块供应商、云服务与地图公司,这使得车企在集成新能力时可以横向调用现有技术或通过合作快速落地。与其从头打造通用家用机器人平台,将具身智能概念嫁接到已具备“身体”的汽车平台上,商业回报更明确,监管路径也更清晰。
最后的话
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其实在感知技术上有深厚的相似性,但在实现的优先级与系统约束上存在差异显著。自动驾驶强调可靠性、冗余与可验证性,擅长在工程化管控下将复杂系统转化为可运营的产品;具身智能则强调交互能力、在线学习与任务泛化,擅长在不确定的开放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与环境共同学习。这两条技术路径看似分道扬镳,实则互为镜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