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多少有些“技能固化、情感缺位、思维僵化”倾向。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本应是学生生命体验与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却异化为“模式套用”“言不由衷”的任务负担。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明确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但如何打破教学壁垒、实现素养落地,这是一个难题。山东德州刘玉军老师深耕二十余年,在“诗性教教师读写共生体”举行的主题研讨上,提出的“生命在场·读写共生”创意写作教学主张,定义了创意写作的内涵与本质,也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更证明创意写作是撬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推动语文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一、何为创意写作?
刘玉军老师从教育学视角出发,将创意写作界定为“以深度阅读为基础、以深度联结为路径的教育学实践”。它并非脱离文本的“凭空想象”,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典文本、个人体验与文化语境的交融中,通过创造性思维实现“创趣——创情——创意”三阶式进阶的写作学习。创意写作的四大本质特质,使其区别于传统写作教学。
创意写作的根基是学生的真实生命体验,主张通过“文本——自我”“文本——世界”的联结,让写作成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故乡》的教学中,学生从“金山寺的月光”“巷口的枣糕香”等意象出发,联结自身回乡经历,将对故乡的眷恋凝练成“一摸到故乡的偏旁,心就甜得发慌”的诗句。已不是对“乡愁”概念的空洞复述,而是生命体验与文本情感的共振。
它以“读写共生”为底层逻辑,打破“读写割裂”壁垒。创意写作将深度阅读视为创意生成的源头,强调“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的辩证关系。在《卖油翁》的教学中,学生先剖析文本“技艺展示——质疑——绝活——哲理”的四幕剧结构,理解“熟能生巧”的内涵,再联结《庖丁解牛》的“技进于道”与现实中的“工匠精神”,最终创作出校园版《不跑生》《师生趣斗》。“从文本中汲取养分,在写作中转化创新”,让读写从“两张皮”变为“共生体”。
它以“三阶进阶”为发展路径,遵循认知规律。依托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认知理论,创意写作设计了“创趣、创情、创意”的螺旋式成长路径。“寻点”阶段通过勘探文本的结构、意象、矛盾点激发兴趣,属于“浪漫探索”;“联结”“转化”阶段深化情感共情、掌握表达规律,属于“精确建构”;“升华”阶段实现个性化创造,属于“综合运用”。比如,在《西游记》整本书教学中,七年级聚焦“本心与规范”、八年级探讨“神魔与人性”、九年级升华“磨难与修行”,这是系统实践的路径,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循环进阶中稳步提升。
它以“思维可视”为实践抓手,破解“思维惰性”。创意写作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寻点勘探表”“联结思维图”等工具,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比如,在《水浒传》教学中,学生从李逵“孝与暴”的矛盾点切入,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自我——世界”的联结:关联自身对“复杂人性”的认知,对比《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反思现实中“道德评判的多元性”,最终形成《论水浒“义”的复杂性》的思辨文章。这种过程性训练,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从而提升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
二、为何是“牛鼻子”?
所谓“牛鼻子”,其具有的核心价值,能以一个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整个系统的变革。创意写作之所以能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本质在于它精准回应了当前教学的核心痛点,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根本性转向,其撬动作用体现在三个维度。
破解教学顽疾,重塑写作本质。传统写作教学的三大痛点:“无话可说”“言不由衷”“模式固化”,根源在于脱离生命体验与思维训练。创意写作通过“深度联结”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从《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空白之点”,联结自己与父母的相处细节,以父亲视角写日记,让情感有了附着的载体;通过“多元转化”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提供书信、剧本、诗歌等三级任务菜单,如将《孔乙己》转化为“咸亨酒店小伙计访谈录”,让表达形式摆脱套路束缚;通过“思维训练”解决“为何写”的问题:写作不再是应付考试的任务,而是探寻生命意义、建构个人认知的方式。在刘玉军老师的实践中,曾有学生从《海底两万里》的航行路线误差切入,撰写《凡尔纳的“小失误”与科学精神》的小论文,写作已成为主动探究的工具。
融合核心素养,实现“全人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并非孤立存在,而创意写作正是融合四大素养的有效载体。在文本与文本联结中,学生对比孙悟空与阿喀琉斯的“英雄特质”,既提升语言整合能力,又深化文化理解;在“矛盾之点”勘探中,分析《西游记》“有背景的妖怪”现象,实现思维的批判性提升;在“经典转化”中,将《愚公移山》改写为“创业计划书”,以现代视角重构传统故事,审美创造能力自然生长。更重要的是,创意写作以“关怀伦理学”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关怀自我、他人与世界。又如,在《岳阳楼记》教学中,学生撰写《我的“忧乐”小事》,将“先天下之忧而忧”转化为对班级、社区的责任担当,实现“文以载道”与“人格塑造”的统一。
推动系统变革,重构教学生态。创意写作的影响远超写作本身,它带动了教师角色、课堂形态与评价体系的全面革新。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创意引领者”:通过“下水文”示范,如教师写《我眼中的“卖油翁”》等,与学生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从“教师讲授”转变为“意义创造场”:又如,在《故乡》的“联结分享会”上,学生围绕“城市化与乡愁”展开辩论,教室成为思想碰撞的空间;评价从“结果评判”转变为“过程激励”:依托“写作成长档案袋”,记录从“寻点”到“升华”的全过程,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多元主体评价,评语从“语句通顺”转向“你的‘枣糕香’意象很独特,能否再补充细节?”这种生态重构,让语文教学从“单向传递”变为“双向共生”。
衔接课标要求,落地“任务群教学”。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综合素养,而创意写作正是任务群落地的有效路径。刘玉军老师将《水浒传》与九年级上册单元作文融合:第一单元“现代诗创作”对应“捕捉英雄瞬间诗意”,第二单元“议论文写作”对应“评议水浒之‘义’”,第六单元“古典小说改写”对应“跨时空对话英雄”。这种设计让单元教学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以名著为载体的系列化创意任务,既落实了课标要求,又让学生在真实的读写情境中提升素养。
三、如何抓牢“牛鼻子”?
刘玉军老师的实践证明,创意写作并非抽象理念,而是可操作、可复制的教学体系。其核心是“寻点·联结·转化·升华”四步循环教学法,它将“生命在场·读写共生”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同时辅以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确保改革落地生根。
(一)核心路径:四步循环
“寻点”:开启思维的“勘探术”。这是创意的起点,旨在让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挖掘文本中的“创意触发器”。教学中围绕五大维度引导学生勘探:结构之点,如《西游记》的单元剧结构);意象之点,如《故乡》的“圆月”“西瓜”;矛盾之点,如宋江“忠义”的冲突;空白之点,如父亲买橘子的心理;思想之点,如《爱莲说》的君子人格。通过“寻点勘探表”与小组共创,形成班级“创意点清单”。比如,在《卖油翁》教学中,学生共找到“四幕剧结构”“无他,但手熟尔”“陈尧咨心理”等8类创意点,为后续写作奠定基础。
“联结”:编织意义的“关系网”。这是创意的核心,将文本之“点”与学生的生命经验、知识储备、社会认知对接,形成意义关联。具体分为三条通道:文本——自我联结,如从《卖油翁》联结自己练琴的经历;文本——文本联结,如将卖油翁与阿长的“大智若愚”对比;文本——世界联结,如从“有背景的妖怪”思考社会公平。通过“联结思维图”可视化呈现,再通过“分享会”拓宽认知。比如,在《海底两万里》教学中,学生绘制的“环保主题联结图”,关联了小说中的“海洋保护”、现实中的“塑料污染”与《寂静的春天》的生态思想,意义网络清晰可见。
“转化”:实现创造的“变形记”。这是创意的外化,将内在意义通过多元形式转化为写作成果。设计三级任务菜单满足不同需求:内化型转化侧重共情,如以于勒视角写航海日记;辨析型转化侧重思辨,如撰写《水浒“义”之我见》;创造型转化侧重超越,如将《愚公移山》改为创业计划书。同时提供“支架”:教师“下水文”引路、写作模板辅助、分层任务适配。如在《故乡》教学中,C层学生仿写“地上本没有路”,B层写《我的故乡》散文,A层改写诗歌,每个学生都能在能力范围内实现创造。
“升华”:完成价值的“循环圈”。这是创意的增值,让作品产生真实影响,形成“输入——创造——输出——反馈”的闭环。搭建四级展示平台:课堂内的微型朗读会、班级内的作品墙与文集、校园内的校刊与公众号、校外的征文比赛与家校分享会。如在《故乡》教学的“升华”环节,班级编辑《我们记忆中的故乡》诗集,举办“故乡诗会”,部分作品被校刊收录,学生在真实读者的反馈中获得成就感,写作从“任务”变为“需求”。
(二)多元应用:场景延伸
四步循环法并非局限于单篇文本,而是可拓展至多元教学场景,实现全领域覆盖。单篇深度实践,如《故乡》从意象寻点到诗歌创作,让经典与生命共振;单元与名著融合,如将《水浒传》与九年级单元作文对接,破解“写什么”的困境;整本书贯通,如以《西游记》“修行”母题串联初中三年教学,构建“精神取经路”体系;考场高效转化,提炼“概念具象化——结构模块化——主题思辨化”法宝,如《挺起胸膛》作文中,将抽象主题转化为林冲、武松、鲁智深的具体场景,以并列结构与思辨金句提升文章深度。
(三)保障体系:多维支撑
资源保障:建立师生“创意素材库”,教师积累“灵感本”,学生坚持“创意日记”,动态更新资源;师资共行:实行“师生共写”,教师每周写“下水文”,学生每日进行“微写作”,形成教学相长的共同体;差异化支持:为基础层提供模板,发展层提供菜单,卓越层提供展示平台,确保人人能参与、个个有成长;时间规划:嵌入“读写时光地图”,每日10分钟微写作,每周1节读写课,每月1次成果展示,让读写成为日常。
(四)评价机制:多元导向
构建“过程与结果并重、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依托“写作成长档案袋”,记录从寻点到成文的全过程,关注思维轨迹与进步幅度;表现性评价通过作品分享会、文集编纂、戏剧展演等,评价综合素养;主体性评价引入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成为自己的“评判者”。在评价语言上,摒弃“对错评判”,采用“对话式评语”,如“你的‘猪八戒朋友圈’很有趣,若能加入师徒互动会更生动”,以反馈促进成长。
刘玉军老师的实践证明,创意写作不是对传统写作的否定,而是对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它以写作为支点,撬动了教师角色、课堂形态、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破解了应试教育的顽疾,实现了“培养能思考、会创造、有温度的完整的人”的目标。当学生能将《故乡》的情愫凝练成诗,能将《卖油翁》的智慧转化为校园故事,能在考场上以思辨与创意脱颖而出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写作能力,更是与世界对话、创造自我意义的“元能力”。抓牢创意写作这个“牛鼻子”,中小学语文教学就能突破当前的困境,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变。这不仅是一场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升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