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全产业链的优势,这就是实体经济完善与雄厚带来的“厚积薄发”——美国政客需要认识到:在风电、光伏、储能、核聚变、绿氢等新型能源革命领域,中国优势越来越大,美国得保护好自己的脖子哦。
![]()
这种优势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美国短期内无法复制、甚至无法绕开的“技术高墙、专利壁垒”与“供应链锁链”之上——在风电领域,中国已从多年前的追随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我们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装机规模,更掌控着产业升级的命脉。当美国还在为建造首个大型海上风电场而苦苦挣扎时,中国已成功研制出7兆瓦级海上风电主轴轴承,这把利剑直接斩断了美国在高端轴承领域对我们的长期垄断。
更进一步,我们推出了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的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全部关键部件均已打上中国制造的烙印。
在深远海领域,适用于漂浮式风机的国产“大抓力拖曳锚技术”已获得国际认证,这标志着在征服深海的风电资源上,我们突破了西方的技术主导,设立了自己的门槛。
这些核心部件的突破,意味着:美国若想发展海上风电,要么付出高昂代价自行研发、要么在关键环节上受制于中国供应链。尤其是在特朗普拒绝新能源的背景下,将会被我国甩的更远。
美国落后的越多,将来追赶的难度也就最大,越有利于在“未来的中美新一轮博弈、对抗”中,成为我国卡美国脖子的利器。
在光伏这片战场上,中国的统治力更为绝对
我国已构建起一道密不透风的“专利护城河”,在全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相关发明专利申请中,中国创新者占据了59%的绝对份额——未来的优势还会更大,这份量足以让任何竞争对手感到窒息。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企业(如东方日升)的异质结电池(HJT)的平均量产效率已突破26.2%,组件量产平均功率达730Wp——这些数字我们虽然看不明白,但却能感到“不明觉厉、遥遥领先”。
呵呵,这可不仅仅是数据的领先,更意味着:我国正亲手定义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全球标准。在这样背景下,美国及其盟友试图通过关税壁垒保护本土产业,带来的结果只能是:闭关锁国、越来越落后。
![]()
面对中国在技术迭代速度、专利布局广度、产业规模深度上的多重碾压,美欧本土供应链显得脆弱且不堪一击。南生预言,也是断言:若美欧继续如此,他们未来的结局就是百多年前的大清。
如果说风光发电是先锋,那么储能系统就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石
在这一领域,中国的优势同样令对手望而生畏。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超过全球总装机比例的40%,未来的比例也会逐步上扬——这不仅仅是规模的胜利,更是技术路线全面领先的结果。
南生注意到:南方电网自主研发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已在多地投入工程应用,赋予了电网更强的稳定性。在电池技术本身,我们从锂离子到钠离子,再到全钒液流电池,实现了多技术路线并行突破。
还有永泰能源,通过石墨烯电极技术将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的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180mA/cm,能量效率突破80%。呵呵,我们普通网友不需要深度了解这些数据完整的含义,反正就是很厉害的样子。
在商业模式上,广东梅州宝湖储能电站作为国内首个以“报量报价”模式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独立储能项目,累计交易电量已达1.53亿千瓦时,为全球探索储能商业化提供了唯一的成熟范本。
上面介绍的这些内容,美国能绕过哪一项?白宫想要构建自己的储能产业链,一定会发现:从知识产权、核心材料、关键设备到市场机制,都难以避开中国已经树立的标杆和建立的生态。
而在面向未来的终极能源——核聚变领域
中国更是实现了从“材料”根子上的自主可控——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功突破了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用金属基带的技术发展难题,实现了这一“人造太阳”核心材料的完全国产化。
研究团队将哈氏合金轧制成厚度仅0.046毫米、长度超2000米的超薄金属基带,表面粗糙度小于20纳米。这项突破,直接解决了制造约束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的“超级磁体”的“地基”材料问题。
这意味着,在通往“人造太阳”的赛道上,中国已经掌握了制造最强“缰绳”的能力。随着BEST装置预计在2027年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中国在核聚变产业化进程上的提速,让美国在基础材料领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断供”风险。
![]()
或许有人会说:中美两国都曾提出在2030年左右实现“核聚变的实验性电站”,中国优势并不突出啊——呵呵,这种说法忽略了美国当前的相关实验机构都离不开中国供应的关键设备与原材料。
以刚刚受到美国能源部表扬,并给予800万美元奖励的美国CFS公司为例,他们宣布:核聚变设备的核心部件——环形场(TF)磁体成功通过严格的性能测试。
环形场(TF)磁体,是核聚变电站中的核心设备之一,但这项核心设备的灵魂所在——高温超导带材,90%以上来自中国供应商。除了高温超导带材,还需要使用大量的磁体结构材料,也是90%以上依赖中国。
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的绿氢领域
中国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同样让美国难以企及,南生注意到:国家电投集团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创下了“绿氨规模、混合制氢规模、直流微网和固态储氢”四项全球之最。
更关键的是,在PEM电解水制氢这一核心技术领域,北京中科绿氢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有效解决了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
当美国还在为绿氢项目的经济性争论不休时,中国已经用全球最大规模的碱液与PEM混合电解水制氢装置,以及全球最大规模的直流微电网制氢和48000立方米固态储氢装置的投运,宣告了绿氢规模化时代的到来。
美国若不想在这一未来赛道上彻底掉队,就必须直面中国在这些核心工程技术与集成能力上构筑的优势。
此外,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特高压网络,而美国最先进线路仅达到765千伏水平。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已将中国特高压交流电压定为全球通用标准。
这意味着美国未来若想建设特高压电网,原则上需要遵循中国制定的技术规范——这些优势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套美国20年内无法破解的“锁喉技”。
![]()
美国的政客们若继续在贸易和科技领域推行对抗策略,就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决定未来国运的新能源革命中,他们的“脖子”正被中国日益牢固的产业链优势所扼紧。是选择合作,还是承受被卡住脖子的战略被动,这已成为他们必须直面的一道残酷选择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