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加沙地带与以色列的边境终于暂时褪去炮火的硝烟,为期四天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
当加沙民众还在废墟中搜寻生活用品、清点家庭伤亡人数时,距离加沙仅 20 英里的以色列南部小镇基里亚特加特,一个曾荒废数年的大型工业园区正悄然焕发生机 。
铁丝网重新围起,加密通讯设备的指示灯在厂房内不停闪烁,约 200 名美国军事人员与文职官员带着笔记本电脑和情报设备入驻,在这里搭建起一座军民协调中心。
白天,他们盯着屏幕分析加沙各区域的人员流动数据,标注哈马斯武装分子可能活动的据点。
夜晚,借着夜色掩护,与以色列国防军的联络官进行秘密会谈,确认次日的停火监控重点。
这个看似普通的基地,成了美国监控加沙停火态势的最前沿 “耳目”,却也让外界窥见特朗普政府和平计划的尴尬处境。
美国既想通过这个中心彰显对中东局势的掌控力,又明确拒绝派遣作战部队参与后续维和行动。
可问题在于,当美国自身都不愿为加沙和平 “趟浑水”。
那些曾被寄予希望的盟国与阿拉伯伙伴,又怎会愿意在哈马斯拒绝解除武装的情况下,将本国士兵送入这片充满未知风险的土地?
![]()
哈马斯的 “软硬双威慑”
哈马斯在军事层面的威慑力不容小觑,其麾下 7000 名武装分子并非乌合之众。
其中 3000 名 “卡桑旅” 成员是历经实战考验的资深战斗精英,他们熟悉巷战与游击战战术,在以往的冲突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这些精英配备的武器也极具针对性,AK-47 步枪保证了基础火力输出,火箭筒、迫击炮能对敌方阵地和装甲目标造成有效打击。
![]()
改装重机枪皮卡车灵活性强,适合在加沙复杂的城市街道穿梭作战。
更有 8 架自杀式无人机可执行突袭任务,整套装备体系完全适配城市作战环境,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力,让任何试图介入的力量都需谨慎掂量。
哈马斯同样动作频频,不断构建软壁垒,它与巴民族权力机构达成协议,计划组建由巴方部长级官员领导的临时委员会。
![]()
表面上是推动巴勒斯坦内部治理协作,实则意图通过这一委员会主导国际安全部队的监督权。
一旦掌控监督权,哈马斯便能在维和部队的行动中施加更多影响,变相削弱维和部队的实际运作空间。
更关键的是,哈马斯明确提出 “任何加沙管理组织必须由巴勒斯坦人领导并获民众同意”。
这一主张看似合理,实则是为外部势力主导的维和安排设置前提条件,从根源上排斥国际社会对加沙维和事务的主导,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加沙的掌控地位,让维和行动陷入更艰难的境地。
![]()
维和部队的 “两难困局”
哈马斯的全域部署让维和部队的介入风险陡增。其武装力量已全面覆盖加沙各个关键区域,从汗尤尼斯到拉法,再到人口密集的贾巴利亚难民营,都有哈马斯武装人员的身影。
这些区域地形复杂,城市建筑密集,且平民与武装分子混杂,维和部队若进入这些区域,将直接面临高强度的城市对抗。
哈马斯武装分子熟悉当地环境,可利用地道、民居等开展伏击作战。
维和部队不仅要应对武装袭击,还需时刻警惕误伤平民的风险,伤亡概率极高,这样的风险预判让许多国家望而却步。
![]()
从参与意愿来看,核心力量的缺席更是让维和部队组建举步维艰。
作为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明确表示不会派遣作战部队参与加沙维和,这一态度如同给其他国家树立了 “标杆”。
其盟国及阿拉伯伙伴纷纷效仿,在哈马斯未明确解除武装的情况下,无人愿意冒险派兵,导致维和部队的核心参与方集体缺位。
![]()
即便是部分表达出一定意愿的国家,也多是有限参与。
法国总统马克龙虽承诺训练巴勒斯坦安全部队,却明确排除法军与哈马斯正面交锋的可能。
这种 “只培训不作战” 的态度,正是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风险规避心态的体现,进一步加剧了维和部队 “无人敢来” 的困局。
![]()
利益算计与立场分歧
在加沙维和的棋局中,土耳其与卡塔尔的选择始终绕不开自身利益的考量。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一直渴望推动 F-35 战机解禁,获取先进军事技术以强化地区影响力。
这让土耳其在对哈马斯的态度上不得不有所妥协,既要维系 “穆斯林世界领袖” 的形象,又需避免因过度支持哈马斯触怒美国,影响战机合作进程。
![]()
卡塔尔的处境则更为微妙,它与美国新签署的安全协议将其地位提升至北约伙伴级别。
这意味着卡塔尔的安全与美国深度绑定,任何对卡塔尔的攻击都会被视为 “对美国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这种特殊关系迫使卡塔尔在哈马斯问题上必须展现建设性态度,却又因历史关联难以彻底与哈马斯切割,陷入两难的博弈境地。
![]()
以色列对派兵国的选择则充满了安全焦虑下的严苛标准。
它更倾向与埃及、约旦等友好阿拉伯国家合作,不仅因为这些国家与以色列有长期安全合作基础。
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成功压制了穆斯林兄弟会的影响力,而以色列视该组织为伊斯兰圣战的源头,哈马斯正是其巴勒斯坦分支,选择这些国家能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风险。
但对于土耳其、卡塔尔,以色列始终充满疑虑,担忧两国因与哈马斯的密切关系,若加入维和部队可能会暗中保护哈马斯而非解散它。
美国的立场则更显矛盾,一方面高调威胁 “将解除哈马斯武装”,营造强势主导的姿态。
另一方面却明确拒绝直接派兵参战,这种 “言语威慑与实际回避” 的策略,不仅难以对哈马斯形成有效压力,反而可能让地区各方误判美国的决心,进一步加剧局势的不确定性。
![]()
方案推进与核心分歧
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的决议草案,曾被视为推动维和进程的重要尝试。
草案提议组建 “国际安全部队”,授权其负责加沙的治理与安全保障,期限至 2027 年底,且保留延长授权的可能。
然而,这份草案自提出后便陷入磋商修改的僵局,联合国秘书处并未参与起草,各国在部队授权范围、主导权归属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严重。
![]()
部分国家担忧授权过宽会让部队陷入无休止的冲突,授权过窄又无法有效稳定局势。
而在主导权上,美国希望掌握更多话语权,阿拉伯国家则呼吁增加地区力量的参与度,各方互不相让,导致草案迟迟无法落地。
专家提出的 “加沙内部分区管理” 方案,试图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
方案建议让哈马斯继续控制现有 47% 的领土,以色列将剩余 53% 的区域交给国际稳定部队(ISF)管理,再通过联合国与国际合作。
在 ISF 管理区打造经济繁荣景象,形成 “加沙内部的新加沙”,吸引巴勒斯坦人从哈马斯控制区迁移,逐步瓦解哈马斯的统治基础。
![]()
但这一方案从提出之初就面临巨大阻力,以色列政府明确表示反对。
坚持要求哈马斯彻底解除武装并退出加沙政治舞台,认为分区管理只会让哈马斯获得喘息之机。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虽强调加沙相关实体需获安理会授权才具合法性。
且必须坚守停火、巴以领土统一、“两国方案” 三大原则,但这些原则在各方的利益博弈中,始终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破局之路依旧漫长。
![]()
结语
加沙维和困局,是多方利益交织、矛盾叠加的缩影。哈马斯的双重威慑构筑起难以突破的壁垒,各国的博弈算计让维和行动举步维艰,即便有破局方案提出,也因核心分歧难以推进。
停火之下的平静,不过是冲突暂缓的表象,和平的真正实现,不仅需要放下武器的勇气,更需要超越利益的共识。
若各方始终困于自身算计,加沙的土地或将继续在动荡中煎熬,而那渴望和平的民众,也只能在漫长等待中期盼希望的曙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