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直记着当过“记者”
《山东工人报》(2025年11月07日第A3版)
□张修东
自小喜欢写作文的我,今生注定与文字有缘,与“记者”结缘。
我记得1987年9月,在我参加工作的第7个年头,凭着“广播稿到位”的成绩,从一名煤矿掘进工一步到位,被调到党委宣传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从那后,我用一支钢笔、一个采访本、一双脚,穿梭于区队科室,周末也不例外,回到办公室就是一个字:写。
当专职通讯员和在区队当业余通讯员的心情一样,每当我撰写的稿件,在矿广播站播放、被矿务局广播站采用,甚至登上《肥城矿工报》时,一种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我记得,当时还报考了西北新闻函授大学,想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可惜这学校中途停办,但我拾起教材继续学习的劲头不曾减弱。
煤矿通讯员被矿工称为“记者”,上与煤矿高管层交流,中与中管层沟通,下与基层班组职工接触,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这个岗位确实挺重要的。在这段时间,我作会议报道,能亲眼目睹高管层的企业发展设计,琢磨管理经验;对培训课进行报道,既拓宽视野,又从中受到启发;参加各类座谈会,矿工的所想所求所盼一目了然,知道的事儿多了,心里也亮堂极了。
![]()
我记得1988年9月,经过短短一年的“记者”锻炼,我来到新成立的矿长办公室做秘书,开始与公文打交道。那时的我就想,难道“记者”生涯宣告结束了?实际上,“记者”的岗位魅力在我心底从未走远。
我也记得,与上次进入党委宣传科时隔近20年的2007年7月,谁曾想,命运把我推到了党委宣传科长的位子。不单是企业内部宣传、对外宣传要策划,与“记者”相关联的业务,比如安全宣教、统战、广播电视摄像录像、理论教育、企业文化等一揽子工作潮水般涌来。同时,把握新闻导向,自己动手写稿,更成了我作为“记者”的“拿手戏”。
2007年11月,为加大外宣力度,鼓励“记者”多写稿写好稿,鼓舞士气,助力企业渡难关,龙海矿长批准实施了上级新闻媒体用稿“185”奖励机制,即:国家级媒体采用稿件每1篇奖励100元,省级80元,市级50元。敬业与坚守链接到位,激发了“记者”的工作热情。
我更记得,2008年初,我牵头建立特约通讯员队伍,选聘10位有基层经验、文笔好、有代表性的业余通讯员作为矿级“记者”。“记者”队伍立刻“兵强马壮有战场”,有效提升了企业形象。当年,就有几十篇新闻稿件见报,有的稿件还登上了《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等,刷新了建矿以来的外宣历史。
37年的从业过程,其中三四年的“记者”经历,足以让我沉淀一辈子。每当坐在电脑前,诸多感悟就袭上心头:“记者”,让人脑子里始终装着事儿,最起码不让人憋得慌,或者有劲无处使。“记者”始终琢磨哪个角度写稿、怎么写好稿,使命感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一个人不能松懈,更不能滑坡。
犹记于心的是,“记者”生涯的摸爬滚打,分析判断处置问题的能力增强,为个人实现梦想铺平道路,也才有了以后从事煤炭供销、多种经营、社区物业等多个岗位管理的得心应手。对比之下我才意识到,闷头干活低头思考的日子,没有干“记者”时心里舒坦,看得深远。
退休后的悠闲时光如水流淌,但我一直记着自己当过“记者”的机缘,也总觉得:今生无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