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半导体争夺战,只用了40天就上演了惊天逆转。 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援引73年未用的《物资供应法》,强行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冻结资产、罢免中国籍CEO,姿态强硬。 然而到了11月7日,荷兰竟通过媒体放风称愿意“暂停接管”,条件是中方恢复芯片供应。 从强占到妥协,荷兰的“投降”背后,是一场关于全球供应链话语权的现实教学。
![]()
荷兰的接管行动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突袭:9月29日美国推出针对中资企业的“穿透规则”,24小时内荷兰便启动法律程序,迅速冻结安世半导体在全球的资产,并撤换管理层。 荷兰法院文件显示,美国早在6月就向荷兰施压,要求驱逐中国籍高管。 然而,荷兰抢到的只是一个空壳——安世虽然总部在荷兰,但其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位于中国东莞工厂,年出货量超1100亿颗芯片。 荷兰接管后不久,中方对安世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切断了芯片成品的供应。
![]()
断供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安世半导体的产品是汽车电子核心部件,一辆高端电动车需近千颗其芯片。 大众汽车公开警告库存仅能支撑三周,部分生产线面临停工;北美本田工厂因芯片短缺削减11万辆产能。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指出,危机可能威胁20万欧洲工人就业。 更让荷兰尴尬的是,德国、意大利等欧盟盟友并未支持其行动,反而通过在华子公司直接向中国申请供应豁免,绕过荷兰政府。 欧盟贸易专员公开强调“供应链稳定优先”,变相否定荷兰的单边行动。
![]()
荷兰的溃退还源于盟友的背叛。 10月30日,中美在吉隆坡达成协议,双方暂缓执行“穿透规则”与相关出口管制一年。 美国悄然抽身,留下荷兰独自面对供应链烂摊子。 彭博社称,荷兰因此“失去执法基础”,陷入外交孤立。 与此同时,中国采取分化策略:对安世芯片实施管制的同时,通过个案审批为其他欧洲客户继续供货,既保持压力又留出谈判空间。 荷兰的强硬立场在内外夹击下迅速瓦解。
![]()
荷兰的“服软”实为策略性退让。 其提出的“暂停接管”而非“彻底撤销”,并要求中方恢复供货后接受数据核查,试图将责任转嫁中方。 若中方拒绝,荷兰可宣称“中国不合作”;若同意,则可能被解读为默认接管合法性。 对此,中方明确要求荷兰必须无条件恢复中资权益,承担全部责任。 与此同时,闻泰科技加速推进供应链国产化,与国内晶圆厂签署长期协议,削弱荷兰后续要挟的筹码。
![]()
安世事件揭示了一个硬道理:在高度互联的产业链中,政治手段难以撼现实供需。 荷兰凭借ASML在光刻机领域称王,却离不开中国掌控的封测产能与市场需求。 当博弈从法庭转向工厂,规则制定者不再是法律条文,而是谁真正握着产能、客户与现金流。 这场40天的风波,成了全球化时代大国博弈的微型标本——靠强权抢不走供应链,而中国已站在棋盘的核心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