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宇珂
当一名主播在直播间捏着嗓子模仿劳荣枝的法庭辩解时,屏幕内外仿佛撕裂成两个世界:一端是杀人犯伏法后受害者家属未愈的伤疤,另一端却是猎奇围观者刷着“节目效果不错”的弹幕。这场荒诞的闹剧以账号封禁告终,但其折射的“唯流量论”病毒仍在侵蚀网络内容生态。模仿犯罪者、消费悲剧、挑战公序良俗,某些主播在流量竞技场中正沦为“底线竞赛”的困兽。(11月7日 澎湃新闻)
劳荣枝案曾引发社会对法治与人性的深刻反思,而模仿直播却将沉重的司法正义解构为轻佻的娱乐符号。主播刻意复刻其法庭陈述中的语气神态,实则是将恶性犯罪事件“去悲剧化”,转而包装成猎奇谈资。这种操作并非孤例:从“劳改妆”走红到“刑满释放人员”变身网红,流量逻辑不断试探道德边界的同时,也在重塑公众对严肃事件的感知方式——当犯罪被戏谑化,共情力便让位于感官刺激。
![]()
平台迅速封禁账号的举措虽彰显了治理态度,却暴露出更深层矛盾:为何总在舆论发酵后才采取行动?算法推荐机制对争议内容的隐性助推、热点排行榜对极端行为的变相激励,实则为畸形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平台需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建构价值导向,而非仅在舆情海啸时充当“救火队员”。正如网友所言:“封禁一个账号容易,难的是打破‘流量至上’的黑洞效应。”
这场闹剧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受众的“共情腐蚀”现象。当模仿直播引来哄笑而非谴责时,反映的是部分网民对他人苦难的麻木。心理学家指出,重复接触暴力、犯罪内容可能导致道德钝化,而将罪犯形象娱乐化则进一步消解了对生命的基本敬畏。
倘若社会容忍这种以犯罪者为素材的消费狂欢,实则是默许“伤害可被戏谑”的扭曲价值观,长此以往将动摇社会道德的根基。
![]()
治理此类乱象需超越“封禁—再现”的循环。平台应建立犯罪事件内容创作负面清单,通过AI识别与人工审核拦截敏感模仿行为;监管部门可探索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防止违规主播改头换面重生。而更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推动内容生态从流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当优质内容获得更高回报时,畸形狂欢自然失去土壤。
劳荣枝模仿直播的封禁不应是终点。如何在数字时代守护人性的温度,如何避免技术理性吞噬道德感性,这是平台、创作者和受众共同面临的考题。当屏幕前的每一次点击都成为价值选择,我们或许该重温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警示:我们塑造了工具,然后工具重新塑造了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