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未来智库)
1. 托卡马克:电源负责等离子体约束、加热、维持
托卡马克装置通过强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小范围内实现聚变反应。实现可控核聚 变需要高温等离子体。托卡马克装置是磁约束聚变最接近工程化的技术路线,其装置 中央是一个环形的真空室,外围缠绕着超导线圈,在导通大电流下超导线圈所产生强 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小范围内实现核聚变反应。 实现磁约束需要配备相应电源系统。托卡马克装置通过磁体线圈产生的磁场位形是 螺线形环向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真空区域内。其磁体线圈组成主要有产生环向磁 场的环向场线圈(TF)、激励产生和维持等离子体电流的中心螺线管(CS)、维持等离 子体平衡及控制等离子体平衡的极向场线圈(PF)组成,为了产生磁场、驱动等离子 体电流、控制等离子体平衡需要配备大功率电源系统。
![]()
ITER 装置以周期模式运行,运行时为实现对等离子体的实时控制及加热,各类电源 需要实时调节其输出功率,装置运行时电源系统的主要作用为:1)通过 AC/DC 变 流器为超导磁体线圈提供可控电流,控制等离子体的位置及形状;2)为辅助加热装 置提供能量,加热和驱动等离子体;3)为超导磁体失超提供保护。
以 ITER 项目的电源系统为例, ITER 电源系统由稳态高压变电站(SSEN)、脉冲高压 变电站(PPEN)、磁体电源(CPS)和辅助加热电源系统(HPS)组成。ITER 项目电能 直接从 400kV 电网变送,三台绕组降压变压器将电压降为 66kV 和 22kV。SSEN 主要 用于低温系统、水冷系统、氚工厂、数据处理、照明空调等;PPEN 主要供给磁体电 源、辅助加热电源系统供电;无功补偿与滤波系统用于改善电网电能质量。
投资占比:ITER 项目电源相关占比 15%左右。ITER 项目,设计电源系统的项目主要 有两个,即 1)电源供应系统,2)加热即电驱系统。根据《Superconductors for fusion:a roadmap》,其中电源供应系统投资占比为 8%,加热和电流驱动系统投资占比为 7%。远期商业化项目 DEMO 中电源相关占比达 10%,其中电源供应系统投资占比 为 2%,加热和电流驱动系统投资占总投资的 8%。
ITER 电源系统由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等共同承担。依据 《国际聚变堆 ITER 装置电源系统综述》,美国和欧盟共同承担稳态高压变电站,俄 罗斯承担所有的开关网络单元、快速放电网络单元,印度承担所有的微波包括 LHCF、 ECRF、ICRF 等电源系统,欧盟和日本共同承担中性粒子注入系统,韩国承担部分变 流系统,中国承担脉冲高压变电站、无功补偿和滤波系统、极向场变流系统。
1.1磁体电源系统:生成稳态磁场核心设备
磁体电源系统主要包括磁体电源与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无功补偿与滤波系统 (RPC&HF)。
![]()
1.1.1 磁体电源由变流器、开关网络、保护开关等组成
磁体电源给超导线圈通电,产生强磁场约束和控制等离子体位形。ITER 装置主机周 围布置有 TF、CS、PF、CCS、CCL、CCU 等超导线圈,外部电路中其相同符号代表其对 应回路的 AC/DC 变流器单元。线圈供电系统有多个子电源系统,给不同功能的超导线 圈磁体供电,ITER 磁体电源系统向 TF 线圈提供可控直流输出、向 PF 线圈、CS 和 CC 线圈提供实时变化的电压电流,实现等离子体击穿及其位形控制。
磁体电源细分单元主要有变流器单元、开关网络单元、快速放电单元等组成。1)变 流器单元:每个超导线圈回路均由多个变流器单元串联而成,变流器单元通过交直流 转换而输出任意的电流波形。2)开关网络单元:在等离子体建立和快速上升阶段时, 通过开关开断电流将超导线圈中的电流转移到电阻上,在超导线圈中产生一个高电 压,通过感应建立等离子体电流,并驱动等离子体快速上升。3)快速放电单元:如在 超导磁体失超、外真空泄漏、低温系统故障、水冷系统故障、电源系统等故障时,将 超导线圈中储存能量迅速转移,以保护超导磁体和聚变装置主机的安全。
核心器件为晶闸管和开关。每个变流器单元由 4 个晶闸管桥和一颗旁通桥组成,每个变流器桥由大功率晶闸管并联组成。开关网络单元主要采用机械开关、晶闸管并联 技术。快速放电单元采用晶闸管桥式结构,同时系统关断的主开关需采用特殊的大功 率真空开关。
1.1.2 无功补偿及谐波抑制系统:稳定装置运行与电网兼容
无功功率动态变化且范围大,需要大容量 SVG 装置。ITER 装置所有磁体电源输出电 流和电压均为实时动态变化,电压和电流变化范围从电流输出的负最大值到正最大 值,无功功率变化特点是变化范围大(0~1000Mvar),而且变化时间为毫秒级,因此 ITER 电源系统需要安装大功率无功补偿装置。大容量的补偿装置中 SVC 仍占据主导 地位,主要由于 SVC 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在国外的一些大型托卡马克的电源系 统的补偿装置中,仍使用固定电容的补偿方案,如 JET、JT-60U 等。
![]()
1.1.3 脉冲高压变电站:保持电力平稳传输
脉冲高压变电站设备包括 400kV 高压配电站的全部设备,包括 400kV 和 66kV 等级相 应的主变压器,高压开关,高压互感器,高压电缆,保护与集成及部分 22kV 开关成套设 备,将双回路 400kV 电压通过三组 300MVA 变压器变到 66kV 并通过母线供给各类负 荷。
1.2加热电源:辅助加热维持等离子体温度
欧姆加热有上限,需要辅助加热设备。等离子体加热手段主要有欧姆加热,中性束加 热和射频波加热三种模式,这些加热手段都可以用来驱动等离子体环向电流,提高等 离子体的温度和稳定性。托卡马克中心螺线管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使气体击穿形成等离子体,并对其进行加热,这种加热方式称为欧姆加热,欧姆加热可以将等离子体加 热至 1keV 量级,但氘氚聚变实现点火需要将等离子体加热到 10keV 量级以上,因此 需要辅助加热手段进一步提高等离子体温度,并且持续向等离子体输送能量。
1.2.1 主要辅助加热手段有射频波、中性束注入
主要辅助加热手段有射频波加热及中性束注入加热。欧姆加热无法实现等离子体的 自持燃烧,并且受加热场电源容量、CS 通流能力、铁芯磁通密度限制,欧姆加热无 法实现稳态运行,只能脉冲运行,需要通过辅助加热手段进一步提高等离子体温度, 并且持续向等离子体输送能量。目前主要的辅助加热手段有射频波加热及中性束注入加热,这些辅助加热手段能够促使等离子体转动,改善等离子体的磁流体不稳定性。
射频波加热: 通过高能电磁波与等离子体中的离子或电子产生共振,根据共振频率及主要作用对 象的不同分为离子回旋加热(ICRH)、低杂波电流驱动加热(LHCD)和电子回旋共振 加热(ECRH)等形式,其中离子回旋波频段为 0-100MHz,可由大功率真空四极管产 生,用于直接加热离子;低混杂波频段为 1-10GHz,可由速调管产生,能够对离子及 电子同时进行加热;电子回旋波频段为 28-170GHz,可由电子回旋管产生,用于直接 加热电子。
中性束注入(NBI): 主要功能为向等离子体注入高能中性粒子,通过粒子在等离子体中电离及碰撞对本底等离子体进行加热。中性束加热的功率与粒子能量密切相关,而粒子能量与加速极 电压高低成正比关系,因此中性束注入系统加速极的电压越高,则可以获得越大的加 热功率。NBI 的供电系统一般由加速电源、离子源、引出电源、接地相关电源组成。
1.2.2 射频波加热、中性束注入均需要高压电源
高压电源作为辅助加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辅助加热的功率及效率。目前 高压电源方案主要分别为基于脉冲阶梯调制技术的 PSM 高压电源及基于隔离型直流 升压变换(逆变-升压-整流)技术的 HVPS 逆变型高压直流电源。
PSM 电源: PSM 电源是一种级联多电平变换器,由多个低压直流电源模块输出端串联以获得高 压。通过低压电源模块串联的方式代替开关管自身的串联,实现对高压的调节控制。 PSM 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 可实现高精度输出:电源输出电压由投入模块数及模块占空比决定,总输出电压 连续可调,引入反馈调节系统后,可以实现高精度输出。 2) 系统效率高:由低压直流斩波模块串联获得高压输出,其电源损耗主要为变压器 损耗及模块内部开关管损耗,在千赫兹量级频率下,开关管损耗以通态损耗为主, 因而系统的总效率很高。 3) 故障响应快:负载故障时,只需要闭锁模块内部开关驱动,即可切断高压电源向 负载的供电,其响应时间为微秒量级,能够很好的实现负载打火保护。
![]()
逆变型高压直流电源: HVPS 电源作为 JT-60U 及 ITER 负离子源加速极高压电源的设计方案,与 PSM 电源相 同,也将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级较低电压的直流电源串联以获得更高电压的输出。 与 PSM 高压电源模块相比,逆变型高压直流模块因为引入全控整流及逆变电路,其 控制更为复杂,且全控型开关管的使用大增,系统成本更高,可靠性相对更低,但同 时也具备以下优点: 1) 系统绝缘更易实现:该电源高压输出侧仅有二极管布控整流电路及输出滤波电路, 不含有源器件,控制电路全部位于低压侧,只有主电路需要由升压变压器提供隔离,因此其系统整体的高压绝缘更易实现。 2) 适用于中性束注入等高压场景:为降低模块成本,通常 PSM 电源单模块输出电压 都在 1kV 左右,当总输出电压很高时,PSM 电源所需要的模块数目将非常多。对 于中性束注入需要的几百千伏至兆伏量级的高压电源,以逆变型高压电源为主要 解决方案。如 JET、JT-60U、ITER 等装置的中性束注入系统加速极电源,均已采 用或拟采用逆变型高压电源技术。
2. 新技术路线:电源系统价值量高
2.1Z-箍缩混合堆核心设备为电流驱动器
Z 箍缩聚变研究起始于 1950 年左右,主要以美国 Sandia 实验室和俄罗斯库尔恰托夫 研究院等为主,国内开展研究始于 2000 年,以中物院为核心利用国内的“阳”、“强 光一号”加速器以及俄罗斯 S-300,Angara-5 等装置持续开展研究,2002 年中物院 启动建设电流为 8-10MA“聚龙一号”装置,2008 年提出“ Z 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概念,2025 年 3 月“先觉聚能”公司成立,彭先觉院士团队主导 Z 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相关建设。 Z 箍缩电流驱动等离子体压缩靶丸产生聚变。Z 箍缩(Z-Pinch)指用强脉冲电流通过 导体负载(金属丝阵列、带阵列、套筒),电流沿负载的轴向流动时候,产生的角向 磁场将负载内向箍缩,压缩等离子体,极端压缩等离子体可使中心氘氚燃料瞬间达到 高温高压状态,满足劳森判据,实现核聚变。2013 年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在 ZR 装 置上进行了首次“磁化套筒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套筒内爆过程不稳定性得到控制。
混合堆为 Z 箍缩产生的高能中子在包层中发生裂变反应。聚变-裂变混合堆包括能源 靶和次临界能源堆两个部分,Z 箍缩驱动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产生的高能中子在铀、 钍等材料中的增殖作用和放能作用,以金属铀为核燃料,制成放能增殖包层,同时实 现生产核燃料(Pu,T)、嬗变核废料和输出能源。
聚变-裂变混合堆利用 Z-Pinch 聚变技术,主要关键技术为高产额聚变靶设计技术、 重复频率大电流驱动器设计、次临界能源堆设计技术、以及换靶机构和爆室设计技术, 核心装置主要有驱动器、次临界能源堆、靶和负载工厂、氚工厂和燃料循环系统等。 从成本占比来看,60-70MA 级驱动器占比 33%,次临界能源堆占比 33%,靶和负载工 厂占比 10%,氚工厂和燃料循环占比 23%。
![]()
电流驱动器是支撑设备。Z 箍缩驱动器是一种大型超高功率脉冲功率装置,产生脉冲 强电流,负载在脉冲强电流加载下内爆压缩氘氚靶达到聚变条件,依据《面向Z箍缩 驱动聚变能源需求的超高功率重复频率驱动器技术》研究,在 30-40MA 电流的条件下 有可能实现点火,在 60-70MA 电流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有商业价值的能源输出。 驱动器总体技术要求:1)电流功率要求,输出电流峰值大于 60MA,功率数百 TW;2) 脉冲信号要求,电流脉冲上升时间约 150ns;3)可重复运行,重复频率约 0.1Hz;4) 高可靠性和长使用寿命,寿期大于1年,寿命至少大于 3*106次;5)系统有较好的可 靠性和经济性。 电流驱动器结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在 2013 年自主研制成功 10MA 装置(聚龙一号),驱动器结构可参考“聚龙一号”装置,由 24 路模块并联组成,每 一路模块包含脉冲倍压发生器(Marx 发生器)、中间储能电容(IS)、激光触发气体 开关(LTGS)、脉冲形成线(PFL)、水介质自击穿开关(WS)、三板线输入段(Tin)、 预脉冲开关(ppWS)和三板线输出段(Tout)等部件组成。
2.2电源驱动等离子体形成场反位形(FRC)路线
场反位形由脉冲电源驱动。场反位形(Field-reversed Configuration, FRC)是一 种几乎只有极向磁场没有环向磁场的轴对称紧凑型等离子体位形。外部沿轴向排列 的θ-pinch(角向箍缩)线圈通过形成区电源产生的磁场和内部等离子体产生的磁场 共同组合成了场反位形磁场,对等离子体进行约束。FRC 具有更高的β值(产生等离 子体的热压与磁压的比值),β值越高磁场强度相同情况下,输出的等离子体温度和 密度更高。
FRC 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准稳态磁约束运行、磁化靶聚变。当前 FRC 聚变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准稳态运行的磁约束途径,如美国 TAE 公司的 C-2 系列 装置,它是采用碰撞融合的方法形成 FRC,利用中性束注入来维持 FRC。另一种是将 FRC 作为磁化靶聚变(magnetized targetfusion,MTF)中靶等离子体,利用外部驱 动压缩内爆 FRC 的脉冲运行,属于磁惯性约束范畴。
HFRC 装置主要包含磁体系统、真空系统、电源系统、诊断系统、注气系统、控制与 数据采集系统等。以华中科技大学的 HFRC 装置为例,先通过θ箍缩产生初始等离子 体,随后进行碰撞融合以及磁压缩,碰撞融合可以将等离子体的动能转换为热能,提 高参数,磁压缩进一步加热等离子体,提高温度和密度。
FRC 装置形成等离子体主要四个阶段。FRC 大致可以分为偏置与预电离、反场与磁重 联、径向压缩与轴向压缩以及平衡这四个阶段。偏置与预电离主要为形成偏置磁场同 时电离真空室气体,形成等离子体。反场与磁重联主要为形成场反位形,径向压缩与 轴向压缩主要为形成的场反等离子体持续向中轴线收缩,平衡时期离子体发生振荡 并最终达到平衡态。
![]()
FRC 电源分为形成区电源和准稳态电源。形成区电源也叫θ-Picnh 电源,主要任务 为在微秒和毫秒级提供大电流,用于形成初始等离子体和形成场反位形。准稳态电源 用于 FRC 的维持区,在 FRC 形成并且传输到中心室后,提供持续、相对稳定的电流, 维持 FRC 的平衡。
形成区电源核心零部件为真空开关和电容。形成区电源系统主要用于给环绕在真空 室上的线圈供电产生磁场。形成区电源系统采用高压脉冲放电的工作模式,且系统中 各支路的电压电流参数较高,因此对各支路组件的瞬态耐压值和通流能力有较高要 求,主要核心零部件为高压脉冲电容器和高压开关,高压开关主要选用氢闸流管。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