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今年56岁,一直觉得自己身体挺硬朗。上个月单位体检,测出血压145/92,医生建议他重视起来。张叔心想,这点儿血压算什么,自己平时也没啥不舒服的,就没当回事。三个月后,他开始频繁感到头晕,夜里起夜次数也明显增多,这才慌了神,赶紧去医院复查。医生看了检查结果,语重心长地说:"你这血管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幸好来得还算及时。"
![]()
这样的情况,在门诊中并不少见。很多人对高血压的认识,还停留在"没症状就不用管"的误区里。殊不知,高血压被医学界称为"无声的杀手",它悄无声息地损害着我们的血管和器官,等到有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高血压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它是健康的隐形威胁?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明确指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达到或超过140/90 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很多人觉得这个标准有点低,实际上这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验证的科学界值。
血压就像水管里的水压,正常范围内能保证血液顺畅地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但当压力持续过高时,血管壁就会承受超负荷的冲击。想象一下,如果家里的水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管壁会怎样?它会逐渐变硬、变脆,甚至出现裂缝。我们的血管也是同样的道理。
![]()
更让人警惕的是,约有55%到80%的高血压患者在早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症状。他们不头晕、不头痛、不心慌,照常工作生活,却不知道血管正在遭受持续的损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研究数据显示,这种"沉默型"高血压往往更危险,因为患者缺乏警觉,延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那些确实出现症状的患者,常见的表现包括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等。北京大学医院的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引起的头痛有其特点:晨起时头痛较重,起床活动后常减轻;多为前额部或后枕部的沉重压迫感,有时伴有搏动性疼痛。这些看似普通的不适,实际上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放任高血压不管,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高血压对人体的损害是全方位的,医学上称之为"靶器官损害"。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的研究指明,持续的高血压会累及心、脑、肾、眼底视网膜等重要器官,而且这些并发症具有"三高"特点: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
![]()
先说心脏。长期高血压会让心脏不得不加倍用力才能把血液泵出去,这就像让一个人持续负重劳动。时间久了,心肌会代偿性增厚,形成左心室肥厚。这看似是心脏变强壮了,实际上是一种病理性改变。增厚的心肌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但供血却跟不上,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发展成冠心病。再往后,心脏会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而衰竭,出现心力衰竭,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连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
脑血管的损害同样可怕。血压持续升高会加速脑动脉的硬化进程,血管壁变脆弱,随时可能发生脑卒中。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数据显示,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约有70%的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更危险的是,当血压突然升高到极限值时,脆弱的脑血管可能直接破裂,造成脑出血,这是致死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
肾脏作为人体的"过滤器",每天要处理大量血液。高血压会损伤肾脏内的微小血管,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河南省财贸医院的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病史5到10年以上且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发生高血压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早期可能只是夜尿增多,但继续发展下去,会出现蛋白尿、血尿,最终走向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眼底也是高血压的"靶器官"。高血压会引起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渗出,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建议高血压患者定期检查眼底的原因。
什么时候应该开始吃降压药?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关于用药时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给出了明确的建议。首先要明确一点:确诊高血压后,是否立即用药,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
![]()
如果血压在140-159/90-99之间,属于1级高血压,且没有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等合并疾病,也没有靶器官损害的证据,这类患者可以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干预,观察3到6个月。这段时间内要严格控制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作息。如果通过这些调整血压能够降到正常范围,可以继续保持;如果血压依然降不下来,就要启动药物治疗了。
但如果血压达到或超过160/100,属于2级或3级高血压,或者虽然是1级高血压但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肾病等疾病,又或者已经出现了靶器官损害的证据,这些情况都属于高危或极高危患者,应该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干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表明,这类患者如果延误治疗,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成倍增加。
有些患者担心"一旦开始吃药就停不下来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之所以需要长期服用,是因为大多数高血压是原发性的,也就是说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无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长期控制。这就像近视了要戴眼镜一样,是一种长期的健康管理手段。
![]()
更危险的做法是感觉症状好转了就自行停药。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案例中,有不少患者正是因为擅自停药,导致血压反复波动,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血压控制讲究的是平稳,骤升骤降对血管的损伤更大。新华社的健康报道也特别提醒,降压治疗要平稳,短时间内血压下降太快,可能引起脑梗塞,加大脑中风的风险。
如何科学管理血压?这些方法真的有效
控制高血压,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生活方式干预同样不可忽视。北京邮电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的健康教育资料指出,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够使血压下降10到20 mmHg,这个幅度相当于一种降压药的效果。
![]()
饮食上要遵循"三减三增"原则。减盐是重中之重,每天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大约是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很多人觉得自己炒菜没放多少盐,却忽略了酱油、腐乳、咸菜、火腿等"隐形盐"的摄入。减油减糖也很关键,尤其要减少动物油脂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远离油炸食品和各种甜饮料。增加钾、镁、钙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这些食物富含的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压。
运动方面,推荐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时的强度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要避免突然用力和屏气动作,比如举重、俯卧撑等无氧运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
体重控制同样重要。研究表明,体重每减轻10公斤,收缩压可下降5到20 mmHg。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减重是最有效的非药物降压措施之一。
![]()
戒烟限酒不容商量。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每支烟都会让血压在短时间内升高。饮酒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让血管扩张,但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持续升高,建议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是不饮酒。
情绪管理和充足睡眠也不能忽视。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保持心态平和,学会释放压力,每天保证7到8小时的优质睡眠,对血压控制都有积极作用。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定期监测血压。建议高血压患者家中备一台电子血压计,每天测量血压并记录,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血压波动,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测量血压时要注意: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饮咖啡,排空膀胱,安静休息5分钟后再测;测量时坐位,手臂与心脏齐平,连续测2到3次,取平均值。
高血压不是一天形成的,控制高血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科学的管理。很多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但实际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副作用的发生率很低,而高血压失控带来的危害却是实实在在的。
![]()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专家所说,高血压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达标"。只有把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保护我们的健康。
最后特别提醒各位读者,文章中的健康知识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血压管理方案也应该因人而异。如果您测量发现血压升高,或者已经确诊高血压但不知道如何用药,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或高血压专科门诊就诊,让专业医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包括血压水平、合并疾病、靶器官损害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血压控制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医患配合,更需要患者自己的重视和坚持。从今天开始,关注您的血压,关爱您的健康,让高血压这个"无声的杀手"无处遁形。
![]()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24年第7期
2.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修订版
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4. 《高血压患者教育手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2023年
5. 《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年第3期
6.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评估与干预》,中国循环杂志,2023年第9期
7. 《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年第2期
8. 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事实与数据》,2025年9月更新
9. 《中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与管理策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11期
10.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时机选择与方案优化》,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4年第4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