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校园,不同的待遇”——当部分高校为外国留学生开出高额奖学金、豪华住宿、专属补贴等“超国民待遇”时,许多国内学子的困惑与失落,正在悄然蔓延。教育的本质是公平普惠,可当资源倾斜的天平过度偏向异国学子,难免让为之奋斗多年的本土学生寒了心,更触碰了教育公平的底线。
![]()
国内学子的求学之路,从来不乏艰辛与付出。从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大学期间为奖学金、科研机会熬夜苦读,他们凭借日复一日的努力,才得以踏入理想的高校殿堂。多数学生要面对并不宽裕的生活:普通宿舍拥挤不堪,奖学金申请竞争激烈,学费和生活费往往需要家庭倾尽积蓄支持,不少学生还要靠勤工俭学补贴开支。而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对外国留学生的“优待”却令人咋舌:每年数万元的全额奖学金覆盖学费生活费,单人单间或两人套间的豪华宿舍配备空调、洗衣机甚至独立卫浴,专门的生活补贴、出行福利、汉语培训资源源源不断,部分留学生甚至无需承担核心课程的考核压力。
这种悬殊的待遇差异,刺痛的不仅是学生的神经,更是教育公平的内核。高校的资源本就来自国家财政投入与社会公共支持,本质上是全体纳税人的共同财富,理应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当有限的教育资源被过度倾斜给外国留学生,国内学子能获得的科研经费、奖学金名额、住宿资源等自然会被挤压。有学生吐槽:“我们为了争取几千元的奖学金要拼绩点、拼科研,而留学生仅凭外籍身份就能获得数万元补贴,这难道不是对努力的否定?”更令人费解的是,部分高校为了追求“国际化排名”“留学生比例”等指标,不惜降低招生门槛,对留学生的学术能力、语言水平要求远低于国内学生,却给予远超本土学子的待遇,这种“重外轻内”的功利化操作,彻底背离了教育的初心。
高校追求国际化本无可厚非,吸引外国留学生、促进文化交流是教育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但国际化的核心是平等交流、相互尊重,而非用“超国民待遇”进行畸形讨好。真正的文化交流,应该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外国留学生享受与国内学生同等的资源与机会,同时遵守相同的规则与标准;高校通过优质的教学质量、包容的校园文化吸引学子,而非靠金钱补贴、待遇倾斜“拉人头”。过度的优惠补贴不仅难以真正赢得留学生的尊重,反而可能引发“福利依赖”,甚至让部分留学生轻视中国的教育规则,同时更深深伤害了国内学子的感情,让他们产生“本土学生不如外籍学生”的失落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坚守“一视同仁”的底线。国内学子的寒心,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求:他们不反对高校吸引外国留学生,反对的是“厚此薄彼”的双重标准;不嫉妒留学生获得合理的保障,不满的是自身的合理诉求被忽视、应得的资源被挤占。高校与其将资金和精力用于堆砌“超国民待遇”,不如把资源投入到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上——比如翻新老旧宿舍、增加奖学金覆盖面、完善科研设施等,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国际化不是“崇洋媚外”的借口,教育开放更不能以牺牲本土学生的利益为代价。高校当明白:真正的魅力,源于过硬的办学实力与包容平等的校园文化,而非金钱堆砌的特殊待遇。唯有摒弃功利化的排名执念,回归教育公平的本质,让国内学子与外国留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共同成长,才能既彰显大国教育的自信与胸怀,又不让本土学子的真心与努力被辜负。别让“超国民待遇”成为教育公平的裂痕,这不仅是对国内学子的交代,更是中国教育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