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一则简短却分量十足的声明震动了中文互联网。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发布严正公告,称“王硕威同志不是福建舰总设计师,也不是福建舰总建造师”。这则辟谣直指过去三年间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的说法——王硕威是福建舰的“总设计师”。声明还点名十多个自媒体账号,要求立即删除不实内容,并表示已保留证据,将依法追责。
![]()
这场风波背后,不仅是一次网络谣言的澄清,更折射出公众对中国军工成就的热切关注,以及信息传播在敏感领域面临的挑战。
王硕威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22年6月福建舰下水之时。当时,多个自媒体账号如“985校友圈”“读书有范365”“史壳lang”等开始发布标题为“福建舰总建造师曝光”“80后天才设计师王硕威”的短视频。这些内容迅速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扩散,部分视频点赞量高达数万。尽管缺乏权威来源,但“年轻”“华科毕业”“航母总师”等标签极具传播力,使王硕威被塑造成中国军工新生代的象征人物。
![]()
然而,这些说法从未得到官方证实。直到2025年11月,随着福建舰正式服役的消息公布,相关传言再度升温。有自媒体甚至编造“王硕威在舰上落泪”的情节,进一步加剧误导。最终,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不得不公开辟谣,强调此类信息“未经核实、擅自拼接”,已严重干扰科研秩序。
那么,王硕威究竟是谁?他在中国航母工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根据多方权威资料,王硕威确实是我国舰船研发体系中的核心骨干。2002年,他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中船重工701研究所,早期参与我国第三代驱逐舰研制。2005年,年仅25岁的他被委以重任,负责解决辽宁舰改造中的电磁兼容性难题——这一技术曾困扰全球多个海军强国。他带领团队完成国内首次航母电磁兼容联合实验,为辽宁舰顺利服役扫清关键障碍。
2013年,中国启动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建造,王硕威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时年32岁,是总师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他深度参与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助力山东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建造与海试。可以说,他是中国航母从引进改造走向自主设计的关键亲历者与贡献者。
![]()
但福建舰的情况有所不同。作为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的首艘弹射型航母,其技术复杂度远超前两艘。目前公开信息显示,福建舰的总体研制团队以“80后”为主力,总设计师为郑向阳,常进等人也参与核心设计。2025年9月,央视报道歼-15T、歼-35、空警-600在福建舰成功起降时,画面中出现了郑向阳等人在甲板上激动落泪的场景。这些细节由官方媒体逐步释放,构成了公众认知的基础。
![]()
中国对军事装备关键人物的信息披露,历来遵循“成就导向、非主动披露”的原则。总设计师的姓名通常不会提前公布,而是在重大节点——如下水、海试、舰载机首飞或正式服役时,通过央视、新华社、国防部等权威渠道“顺势”披露。这种模式既满足公众知情权,又严守国家安全底线。例如,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的身份,是在该舰服役多年后才由官方媒体系统报道;歼-20总师杨伟、歼-15总师孙聪的公开亮相,也均发生在型号取得重大突破之后。
相比之下,自媒体的传播逻辑则截然不同。为追求流量,一些账号将“王硕威参与山东舰”与“福建舰下水”两个事实嫁接,制造“天才延续”的叙事。有博主坦言,其内容“来自网络拼凑,未加核实”。这种信息生产方式,在缺乏专业门槛的平台上极易形成“信息茧房”,导致谣言反复传播。
这场辟谣事件的影响,已超出个体名誉保护的范畴。它提醒公众:对中国军工成就的关注,应建立在尊重事实与保密纪律的基础上。军工科研是高度系统化、集体协作的工程,任何重大装备的背后,都是成千上万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将功劳集中于某一个人,虽具传播吸引力,却可能扭曲真实图景,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未来,随着中国海军装备持续发展,类似的信息博弈或将频繁出现。公众期待更多透明,而国家必须守护安全边界。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又不损害核心利益,将是媒体、平台与公众共同面对的课题。
可以预见,福建舰之后的新型舰艇,仍将遵循“重大节点披露”的信息模式。而像王硕威这样的技术骨干,或许不会总是站在聚光灯下,但他们的名字,早已刻在了中国走向深蓝的航迹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