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花 3 亿人民币捞一艘沉船的吗?2007 年,中国启动 “南海一号” 打捞工程时,网上骂声一片:“有这钱不如搞民生”“说不定是艘空船,纯属浪费”。可当那座沉睡 800 年的 “海底博物馆” 真正揭开面纱,所有质疑声都戛然而止 —— 在场的考古专家、工作人员,连扛着摄像机的记者,都傻站在原地,手里的工具忘了放下,眼里满是震撼。
![]()
这一切的起点,要回到 1987 年。当时英国一家打捞公司找到广州救捞局,说要合作打捞南海里的 “莱茵堡号” 外国沉船,约定好收益分成。当年 8 月,打捞船开到广东阳江附近海域,一开始捞上来的全是碎瓷片和烂木头,英国公司越捞越失望,觉得这趟要赔本。可中国的工作人员心里犯了嘀咕:这些瓷片的花纹、胎质,怎么看都像中国古代的东西?
![]()
后来,随着完整的瓷器和几枚铜钱被捞上来,文物部门的鉴定结果让所有人都意外:这根本不是 19 世纪的 “莱茵堡号” 遗物,全是南宋时期的宝贝!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哪儿是捞错了船,分明是意外撞上了一座南宋古沉船。这艘船后来被暂时命名为 “南海一号”,可当时谁也没想到,从发现到真正打捞上岸,要等整整 20 年。
![]()
为啥要等这么久?不是不想捞,是真的 “不敢动”。1987 年的中国,水下考古还是一片空白 —— 没有专业的潜水设备,没有文物出水保护技术,连能应对深海淤泥环境的团队都没有。“南海一号” 沉在 20 多米深的海底,下面全是厚厚的淤泥,能见度不足 1 米,船身泡了 800 年,早就脆弱得像一张纸,要是强行拆分打捞,文物一接触空气可能就风化碎裂,船体也会散架。
![]()
这 20 年里,考古界没闲着。专家们一次次潜水探测,1999 年、2001 年、2003 年,三次大规模水下调查,一点点摸清了船的情况:长 30 多米,宽 10 多米,是一艘南宋时期的远洋商船,船体保存得相当完整。更让人惊喜的是,2001 年的探测中,还捞上来一小块丝绸 —— 丝绸在海底极难保存,这意味着船里可能还有更多没被发现的珍宝。
![]()
与此同时,中国的水下考古团队也在慢慢成长:派人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引进专业的潜水装备和文物保护设备,组建起一支集考古、潜水、修复于一体的专业队伍。直到 2003 年,技术、资金、团队都凑齐了,国家才终于拍板:启动 “南海一号” 打捞工程。可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这么大、这么脆弱的船,到底怎么捞?
![]()
一开始有人提议 “拆分打捞”,把文物和船板一块块拆开运上岸,可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决了 —— 拆分过程中,文物很可能丢失或损坏,而且再也没法还原船体的原始结构。最后,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到近乎 “豪赌” 的方案:整体打捞。简单说,就是做一个巨大的 “沉箱”,把 “南海一号” 连带着周围的淤泥一起 “装” 进去,再用起重机整体吊出海面,运到专门的博物馆里。
![]()
这个方案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登天。要造一个能装下 30 多米长船体的沉箱,得又大又结实,工人花了好几个月,才造出长 40 米、宽 16 米、高 12 米、重 800 多吨的巨型沉箱。2007 年 4 月,打捞工程正式启动,最苦的是潜水员 —— 他们要潜到 20 多米深的海底,在漆黑的淤泥里固定钢缆,只能靠手摸定位。海底水压大,每次下水只能工作几十分钟就得上来,有时候一天下来,只能固定一根钢缆。
两个多月的煎熬后,2007 年 6 月 15 日,最关键的起吊时刻到了。打捞船的吊机缓缓启动,800 多吨重的沉箱带着 “南海一号”,一点点脱离海底淤泥。现场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生怕钢缆断裂,生怕船体受损。直到下午,当沉箱的边缘露出海面,船上响起一片欢呼 —— 他们成功了!随后,沉箱被装上运输船,运往专门为它修建的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
这趟打捞,前前后后花了 3 亿人民币,网上的质疑声又起来了。可考古队负责人只说了一句话:“等打开船舱,大家就知道这钱花得值不值。”
2007 年 12 月,“南海一号” 被安置在博物馆的 “水晶宫” 里 —— 这里模拟了海底的温度、湿度和水压环境,能最大限度保护船体和文物。当专家们开始清理船舱里的淤泥,奇迹一点点发生了:
![]()
先是瓷器,一筐筐、一箱箱被清出来,青瓷、白瓷、青花瓷,还有专门销往海外的 “外销瓷”,造型有碗、盘、瓶、罐,花纹有花鸟、人物,甚至还有带着外国风格的图案。一开始大家预估能有几百件完整瓷器就不错了,可越清越多,最后初步统计,光完整的瓷器就有 2.8 万件,碎瓷片更是不计其数。
![]()
接着是金银器。在船舱的一个角落里,一堆金器被淤泥包裹着,清理出来一看,金手镯、金戒指、金腰带、金叶子,做工精致得让人惊叹,有的金器上还刻着细小的花纹,保存得完好无损。银器的数量更多,有的银锭上还刻着当时的年号和产地,成了研究南宋经济的活化石。
还有铁器、铜器、丝绸、香料。铁器大多是铁锅、铁钉,能看出当时船员的生活用具;丝绸虽然大部分已经腐烂,但残留的碎片依然能看出细腻的纺织工艺;而那些密封在船舱里的香料,一打开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印证了这艘船当时正在从事海外贸易的猜想。
![]()
更意外的是,船上还发现了几具人的骸骨,还有筷子、勺子、梳子这些生活用品。专家推测,这应该是当时的船员,他们的骸骨和随身物品,能帮我们还原南宋船员的生活习惯和体质特征。
到 2010 年初步清理结束,“南海一号” 出土的文物总数超过了 18 万件!这个数字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 在此之前,国内发现的南宋沉船,最多也就出土几百件文物,“南海一号” 直接刷新了世界纪录。有位从事考古 40 多年的老专家,看着满舱的珍宝,红着眼眶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壮观的场面,3 亿花得值,太值了!”
![]()
如今,“南海一号” 还静静地躺在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 “水晶宫” 里,专家们仍在持续清理和研究。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文物被发现,800 年前的南宋也慢慢在我们眼前 “活” 了过来:从那些精美的外销瓷,能看出南宋的瓷器技术已经成熟,海外贸易有多发达;从船体的结构和工艺,能感受到当时造船技术的先进;而那些金银器、香料和外国风格的文物,则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
更重要的是,“南海一号” 的打捞和保护,推动了中国水下考古的跨越式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有了世界一流的水下考古团队和设备,能从容应对各种深海考古场景,更多沉睡在海底的历史遗迹,也得以被妥善保护。
回头再看当初的 3 亿投资,没人再觉得是 “浪费”。这些文物根本无法用金钱衡量 —— 它们是 800 年历史的见证,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 “活化石”,每一件瓷器、每一块金器、每一缕残留的丝绸,都藏着南宋人的生活智慧和贸易故事。
![]()
如果有机会去阳江,一定要去 “水晶宫” 看看。站在透明的玻璃外,看着那艘静静躺着的古船,再看看展柜里那些温润的青瓷、闪耀的金器,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当初所有人打开船舱都会目瞪口呆,为什么花 3 亿打捞一艘沉船会被永远铭记。
因为这不是简单的 “捞宝贝”,而是打捞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守护一份属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而这艘船里,还藏着多少没被发现的秘密?未来,说不定还有更多惊喜等着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