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连银行都开始“兼职”卖房了,而且一卖就是几万套,
这个11月,“房产大清仓”正在各大银行的资产平台上悄然进行,其规模之大,足以让那些还幻想房价反弹的炒房客们脊背发凉。
![]()
四川农信系统,一口气挂出了超过2.4万套房产待售;广东农信,1.2万套;吉林银行,超过2000套;天津银行,1200多套……这份名单还在不断变长。
这可不是什么小型中介的促销活动,而是正经的金融机构在批量处置资产。
这些房子大多有一个统一的标签——“抵债资产”。
说白了,就是企业或个人当初贷款时抵押给银行的房子,如今贷款还不上了,银行通过法律程序将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现在需要变现回收资金。
从“贷款方”变成“房东”,银行也是被逼无奈。
![]()
那么,为什么银行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集中卖房?
这背后的信号不容忽视。
一方面,这反映了当前经济环境下,不良债权处置难度加大,银行希望通过直接出售房产来提升债权回收率。
另一方面,照出了房地产市场的真实底色——流动性正在枯竭。
这些银行直售的房产,价格通常比市场价低20%到30%,但即便如此,成交情况却普遍不理想。
在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今天,许多地方的房子已经不再是香饽饽,反而成了难以脱手的“不动产”。
![]()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炒房客了。
他们的天,可能真的塌了。
过去那种“以贷养贷”、高杠杆运作的炒房模式,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黄金年代固然无往不利。但一旦市场进入下行周期,这种模式就成了致命的枷锁。
全国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因房价下跌而陷入负资产状态,即房产市值已经低于他们欠银行的贷款总额。
这就像你买了一辆车,开了两年后发现,这车现在的二手价还不如你剩下没还的车贷多,那种滋味可想而知。
![]()
更残酷的现实还在后面。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仍在下降。一些典型案例触目惊心:比如在燕郊,2017年高位时以426万购入的房产,如今市场价仅235万,直接腰斩;又比如有炒房客在2023年以2400万购入深圳某楼盘,如今挂牌1900万都无人问津,但欠银行的贷款却还有2000万,形成了“卖一套房,倒欠银行100万”的荒诞局面。
当房子从“生钱资产”变为“负债资产”,炒房客的心理防线也在崩溃。以前社交场合被称作“房产大亨”,现在这个称呼可能充满了讽刺。
![]()
面对这种困境,炒房客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人选择“断供弃房”,但这绝非明智之举。
且不说首付和已经还掉的月供全部打水漂,银行还会追讨房产拍卖价不足以抵债的差额,并将借款人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今后的生活造成长远负面影响。也有人开始恐慌性抛售,哪怕降价30%也在所不惜,只求快速回笼资金。
这种个体理性行为,一旦形成群体效应,反而会加剧市场的下跌预期,形成恶性循环。
![]()
银行卖房和炒房客的困境,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这场变局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答案在于供需关系的根本性逆转。
中国住房拥有率已高达96%,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24年已转为负值。简单说,需要房子的人家基本都有了,而未来需要新房子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当“土地有限、房价永远涨”的神话破灭,市场注定要回归其最基本规律——房子首先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
所以,当我们再看银行挂牌卖房时,或许应该报以理解,甚至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它挤压了市场泡沫,加快了风险出清,逼着人们重新思考财富的意义。
对于真正的刚需购房者来说,这或许意味着有了更多议价空间和更理性的选择环境。但前提是,必须抛弃抄底的投机心态,用自住的需求去衡量房产的价值,并高度警惕那些远郊、旅游地产、老旧商铺等高危属性的房产。
一个依靠杠杆和投机狂欢的房地产时代,正走向终结。
![]()
对于那些仍沉浸在暴富旧梦里的炒房客而言,现在或许不是纠结“天塌不塌”的时候,而是该认真思考如何安全着陆,避免成为最后那个“接盘侠”了。
毕竟,当潮水退去,最重要的不是曾经游得多快,而是别成了那个裸泳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