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乐六年的一个深夜里,突然有一道身影一闪而过进去文渊阁,冲向了存放着《永乐大典》的那个阁房。
待禁军发现不对劲赶到时,只见一位穿着粗匹布衣的老者正认真的翻看着手中的永乐大典,手中的罗盘也疯转不止,最终停到《地经》一册的最后一页。老者被擒时呐喊道:“此典非书,乃大明龙脉的镇物!”这句话在当时也轰动一时。
![]()
经盘问才知道,这位老者便是明初著名风水师廖均卿的弟子——余仲温。他从小便随师勘测黄陵,对风水地理有很深的了解,还参与过明十三陵的选址方案。在大牢中,余仲温向狱卒透露:《永乐大典》中暗藏着“山川龙脉图”。当初朱棣刚上位,为了能够坐的稳固,他让2000多人通过修筑这本奇书,一边也在探索国家龙脉所在并记录在册。
余仲温在《地经》中觉察到,其中的山川河流的地理并非简单标注,而是用风水术语的暗语表述。一般人极度难看懂。书中用“龙脊”比做“秦岭”,“水脉”比作“长江”,甚至精细到每条河的流向,每座山的海拔,都对应着龙脉的吉凶。
![]()
《永乐大典》耗费了六年时间才修著成。查阅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最终成书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但可疑的是永乐大典的正本在修成后就神秘消失了,有学者猜测是陪葬到了朱棣的皇陵中。只剩下了《地经》《堪舆》等一些副本中的残卷。
![]()
余仲温在狱中曾说过,所谓“龙脉”指的是山川走势与地气交融形成的“气场通道”。若能掌握,便可掌握天下的运势。
这种被风水术寻找出来的“龙脉”在《永乐大典》中也有对应的标记,书中还标记了如何通过水利、城建等方式“镇龙”“养龙”。
当今的史学家们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永乐大典》作为最大收录分类的古书,更多的应该是“备稽考、广见闻”。而所谓“龙脉”不过是后人猜测给这本书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
有人说:朱棣修著此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要消除掉靖难之役后的文化差异。让文化做到统一。但是之前提到的地理风水之类,书中也确有记载,而且编著此书的2000人中也有擅长风水的人,再加上这本书的失踪也始终是个谜,这也就给这本书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最终余仲温在狱中离奇去世,他的罗盘和这本书一样,也不知所踪了。或许这本书的真相早已经无从知晓,但也正是这些神话一般的传闻也让他成为了跨越千年的历史谜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