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南坊夜话
2025年前三季度GDP数据出炉时,一组数字在城市圈炸开了锅:天津增量仅360亿,青岛却飙到974亿,两者总量差距缩至42亿——这个曾差出1300亿的“北方二哥”之争,竟在百年后迎来反转关口。要知道,早在上世纪初,天津还是青岛“仰望”的北洋重镇,如今青岛凭什么逆势超车?这背后藏着两座城市跨越百年的恩怨与暗合。
一、百年前“上青天”里的老大哥,怎么被青岛追平了?
很多人不知道,民国时期的“北方城市榜”上,天津是妥妥的“顶流”。1860年开埠后,这里成了洋务运动的核心阵地:曾国藩创办的天津机器局造出过中国第一艘潜水艇,周学熙打造的启新洋灰公司(今唐山水泥)垄断北方建材市场,1936年天津工业产值占全国17%,比青岛多了整整一倍。那时候青岛刚从德国租界收回不久,虽靠着纺织业跻身“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之列,但老青岛人都知道,买高级洋货要去天津劝业场,谈大宗生意得去天津汇丰银行,“天津卫”是实打实的北方经济中心。
转折藏在细节里。1949年后,天津接过“重工业基地”的担子,大无缝钢管、天津碱厂撑起北方工业半壁江山;青岛却走了条“小而专”的路——从1952年国营青岛啤酒厂扩建,到1984年海尔砸冰箱打响“质量牌”,再到2000年以后深耕港口,青岛港的“董家口铁矿石码头”能靠自动化设备实现“无人卸船”,而天津港那时还在依赖传统人力作业。
有意思的是,2000年两地GDP差距还有400亿,2013年拉到最大1300亿时,天津人还常调侃“青岛就是个靠海吃海的小城”;可谁能想到,二十年后青岛会用974亿的增量,把差距压到“一个季度就能反超”的地步?
二、青岛的“蓝色基因”:从德占时期的小码头,到现在的“海葵一号”
青岛的逆袭,从来不是“运气好”,而是把“海洋牌”打了一百年。1898年德国强租青岛时,为了运走山东的煤炭,硬把小渔村建成了北方首个现代化港口——现在的青岛港老港区,还保留着当年德国建的“大港码头”,花岗岩堤岸至今能用。可那时的天津港,早已是漕运和海运的枢纽,光绪年间就有“日吞万吨货”的盛况,谁也没把青岛这个“德国人造的码头”放在眼里。
但青岛偏把“海洋”做成了祖传手艺。上世纪80年代,天津还在靠钢铁、化工“挣快钱”时,青岛渔民出身的企业家就搞起了远洋捕捞;2008年奥帆赛之后,青岛又盯上了“蓝色科技”——现在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能在深海里“种石油”,这项技术全球只有3个国家掌握;而天津的海洋经济,至今还靠传统的油气开采和化工支撑,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占比不足15%,比青岛少了近20个百分点。
还有个鲜为人知的细节:青岛的“涉海院士”有22位,其中一半是从天津高校引进的。一位青岛海洋所的老教授说:“上世纪90年代天津不重视海洋科研,我们去挖人时,对方说‘天津靠钢铁就能吃饱,搞海洋是瞎折腾’——现在回头看,这步棋走对了。”
三、天津的“转型阵痛”:从“北洋实业摇篮”到“增量困局”
天津的落寞,不是没努力,而是百年工业基因“拖了后腿”。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打破外国盐商垄断;1922年,侯德榜在天津碱厂发明“侯氏制碱法”,让中国甩掉“无碱国”帽子——这种“重化工优势”,让天津在计划经济时代吃了几十年红利,直到2010年,钢铁、化工仍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0%。
可时代变了。2025年天津推出的2万亿重点项目里,一半还是石化、钢铁扩建工程;而青岛同期落地的项目中,70%是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有天津本地企业家吐槽:“我们不是不想转型,比如天津也搞过海洋牧场,但老厂的工人习惯了‘按点下班’,哪像青岛的团队,为了‘海葵一号’能在海上盯三个月。”
更有意思的是两地的“城市记忆”差异:天津人提起过去,会说“我们有五大道的洋楼,有狗不理的包子”;青岛人聊历史,却总绕不开“1984年海尔砸冰箱”“2018年上合峰会”——一个念旧,一个向前,或许从这些细节里,早已能看到今天的差距。
四、不止是GDP:百年“双雄戏”里的北方城市启示
其实从百年前开始,天津和青岛的竞争就没停过。上世纪30年代,天津劝业场和青岛中山路比谁的商铺多;50年代,两地比谁的纺织厂产量高;80年代,又比谁的家电卖得好。可这次不一样——青岛的逆袭,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把百年港口优势、海洋基因,拼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拼图;而天津的困境,也不是“不行了”,而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必然要走的“阵痛期”。
有人说,天津丢了“北方第二城”会没面子,但翻开历史就知道,城市的兴衰从不是“一劳永逸”:百年前青岛是天津的“小跟班”,现在能站在同一起跑线,恰恰说明北方经济在“换活法”。就像天津碱厂的老工人说的:“我们当年能发明‘侯氏制碱法’,现在也能搞出新东西,只是需要点时间。”
结语:别只盯GDP,看看两座城的“百年答卷”
当大家都在讨论“青岛能不能超天津”时,或许该回头看看:天津用百年时间,从洋务重镇变成重工业基地,扛起过北方经济的大旗;青岛从德国租界的小码头,到现在的海洋经济强市,走出了一条“特色路”。GDP数字的背后,是两座城市对“发展”的不同理解——一个在厚重里找突破,一个在灵活中寻机遇。
北方不需要“永远的老二”,需要的是更多像天津、青岛这样的城市,在百年变迁里找到自己的新坐标。毕竟,城市的竞争从来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彼此推着向前走——就像百年前“上青天”的辉煌,靠的不是一座城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城的并肩前行。
互动话题:你小时候去过天津或青岛吗?是记得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还是青岛的海边栈桥?来评论区聊聊你眼里的两座城!
原载《铃子随笔》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