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安倍晋三遇刺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当他的骨灰最终落葬山口县,墓碑上“安倍家之墓”五个汉字格外醒目。
这一场景引发不少人的疑问:为何在倡导“去汉字化”多年的日本,最重要的生命仪式仍离不开汉字?
![]()
仔细观察日本墓碑就会发现,几乎找不到平假名或片假名的踪影,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汉字独特的文化分量。
对日本人而言,墓碑不仅是地理标记,更是家族血脉与历史的象征,安倍家作为显赫的政治世家,选用汉字立碑,既延续了传统,也彰显了身份认同。
为何日本在诸多领域简化汉字使用,却在人生终点坚守这一传统?这需要从汉字在日本千年来的特殊地位说起。
![]()
约公元1世纪,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此之前,日本尚无成熟文字系统,《论语》等典籍的传入,使汉字成为贵族与知识阶层的专属,即便后来衍生出平假名与片假名,这两种文字仍深深烙着汉字的印记,平假名源自汉字草书,片假名取自汉字部首。
直到战国时代,各地大名往来文书、军令传递,依然以汉字为主要载体,可以说,汉字长期代表着权威与文明的高度。
明治维新后,局势开始转变,面对西方冲击,部分学者主张废除汉字,甚至提议全面采用拉丁字母,二战后在美国影响下,日本颁布《当用汉字表》,试图限制汉字使用范围。
然而汉字始终未被取代,关键原因在于日语的语言特性,日语中同音词数量惊人,仅“しんこう”这个读音就对应“进行”“信仰”“深交”等十余个词汇,若完全使用假名,书面交流将充满歧义,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统计,日语同音词超过七千组,这使汉字在区分词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机初期处理汉字确实困难,但随着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与五笔输入法的问世,汉字顺利进入数字时代,日本也开发出适合日语的输入系统,意识到彻底抛弃汉字既不现实,更不必要。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汉字已融入日本的文化肌理,自1995年起,日本每年举办“今年的汉字”评选活动,年末时分,清水寺主持挥毫写下年度汉字,凝练全年社会情绪,这项持续近三十年的传统,足见民众对汉字的情感联结。
![]()
回看“安倍家之墓”这五个字,它已超越简单的标识功能,在日本最需要体现庄严与传承的场合,汉字依然是最佳选择,它不仅是书写符号,更是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载体。
日本真的实现了“去中国化”吗?或许答案就刻在那些静默的石碑上,文化的交融从来不是简单的取舍,而是你中有我的共生,汉字在日本的故事证明,某些文化纽带一旦形成,便会长久延续。
![]()
在日本街头,你能在时尚杂志里看到片假名书写的欧美外来语,在便利店招牌上看到简化的日式英语,但当你走进任何一座墓园,映入眼帘的始终是端庄的汉字,这种对比本身就在诉说:文化的影响有其层次,在最需要体现历史厚重感的场合,人们总会回归最根本的传统。
汉字之于日本,如同茶道与书道,虽源自中国,却已在当地土壤中生根发芽,演变成独特的文化表达,这种交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影子:越南的寺庙楹联仍用汉字书写,韩国重要历史文献仍需借助汉字解读,文化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这种超越政治变迁的韧性中。
![]()
看了安倍晋三墓碑上用汉字这件事,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事儿一点也不奇怪,文化根子上的东西,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想废汉字?日语第一个不答应!”
“这说明老祖宗的东西确实有分量,你看,不管时代怎么变,到了最要紧、最讲礼数的场合,还得是汉字压场子,这不光是写字,这是面子,更是里子。”
“这就是一种实用主义选择罢了,别过度解读,墓碑设计讲究稳定和辨识度,汉字最合适,没必要上升到文化认同的高度。”
未来汉字在日本会慢慢消失,还是会一直这样不可替代?说说你的看法?
信源:《日本学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