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72岁,退休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能吃就是福”,每次家人饭桌上总有人夸他胃口好,身体硬朗。可最近一次社区体检,他的血糖和血脂却悄悄升高了。医生看过检查单皱眉:“王大爷,您这饭量有点过了。”
王大爷一愣,以前不是说老年人吃得好、吸收好,才能健康长寿吗?难道“能吃是福”这句老话不对吗?其实,不少老人都遇到类似困惑:晚年到底该不该多吃?饭量和长寿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本期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被无数家庭忽视,却直接影响老年健康的关键问题。“能吃是福”,到底是福还是祸?尤其是饭量的第2个细节,八成人没弄明白。
![]()
饭量到底和健康、寿命有啥关系?有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超2/3的人存在进食量偏多或偏少的问题。不少人误以为胃口大、消化好等于身体壮,其实背后有许多医疗细节容易被忽略。
哈佛大学老年营养研究发现:晚年时期,饮食过量反而容易诱发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增加心脑血管负担。而饭量太少,则易导致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长期下去影响免疫力和认知功能,导致“虚不受补”。
饭量和长寿之间的科学关联,已经被多项国内外研究证实。北京协和医院曾对1400多名百岁老人跟踪调查,发现能活到90岁以上的老人,在晚年大多数保持着“不过饱、不过饿、适量清淡”的饮食习惯。
这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维护血糖,还能降低血管硬化风险。临床数据显示,适当减少三分之一的总能量摄入,死亡风险降低17.5%,而暴饮暴食的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则高出同龄人21%。
![]()
有些老人觉得,年轻惯了大鱼大肉,退休后依然保持“每餐要撑”的饮食习惯。然而科学早已证明:“每餐八分饱”能有效减轻肠胃负担。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也指出,长期高热量饮食,会造成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使肝、胰、心脏等器官长期“亚健康”运转,形成隐形“慢病温床”。
也有一些老人担心年纪大,怕营养不够,有意增加肉、蛋、奶,却忽视了主食、蔬菜的均衡。
![]()
全国老龄委数据显示,老年人日均蛋白质摄入低于参考标准约13%,而盐、糖、油的摄入却超标。这样容易出现“有肉无素”“营养错配”,诱发“三高”等慢病,反而离健康越来越远。
饭量控制在适宜区间,遵循“八分饱”原则。
具体来说,每餐吃到不再明显饥饿,但也并非实际感觉到胀撑,通常以“还能再吃几口,但愿意停下来”为度。如果伴有胃胀、饭后嗜睡、肠胃不适,则多半说明饭吃多了。
注重营养均衡、软硬搭配。
建议每餐主食、优质蛋白(如鱼、蛋、豆制品)、新鲜蔬果合理分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约为每公斤体重1.0-1.2克,主食以粗细粮搭配为佳,蔬菜水果不少于每日400克。
另外,高盐高糖高油的烹饪要极力避免,可通过炖、蒸、煮等减少油脂负担。
定时定量,按需进食,养成良好饮食节律。
早餐要吃好,午餐七分饱,晚餐适当清淡且不过量。尽量在睡前3小时完成晚餐,避免夜间消化负担。每周统计体重一次,如短期内体重快速上升或下降,建议及时调整饭量和食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