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成长,不是向外寻找更多的光。
它是向内,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而这个过程,唯一的路径,就是死磕自己。
第一层死磕:在“认知”上,打破那个“想当然”的自己
投资家查理·芒格,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建立他的“多元思维模型”。
他会强迫自己,从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
看到芒格这样做,我才明白,我们很多人痛苦的根源,是总用一套陈旧的、过时的、漏洞百出的“认知地图”,去试图,导航一个,瞬息万变的,真实世界。
结果,可想而知,处处碰壁,步步惊心。
我们脑子里,塞满了各种,想当然的“道理”:
“我只要对他好,他就会对我好。”
“我只要努力工作,老板就一定会提拔我。”
“只要我考上这个大学,我的人生就一帆风顺了。”
这些,就是我们认知里的“BUG”。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场,对自己认知系统,持续不断地,“杀毒”和“打补丁”的过程。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因为它要求你,亲手,打破那个,天真的、愚蠢的、活在幻想里的,自己。
所以,真正的死磕,不是去追求“变得更聪明”,而是像芒格一样,努力地,让自己,“不要那么愚蠢”。
是在做任何判断之前,都先问问自己:我的这个想法,是不是,又“想当然”了?
![]()
第二层死磕:在“能力”上,挑战那个“差不多”的自己
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流传最广的故事,是他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
为了提升投篮稳定性,他可以一个夏天投进十万次跳投。
科比的故事,让我意识到,大多数人在“能力”上,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们追求“广度”,而不是“深度”。
他们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懂一点,写作、演讲、编程、剪辑……但每一个,都停留在“差不多就行了”的业余水平。
他们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功能很多,但没有一个功能是顶尖的普通人。
而这个时代最不需要的,就是“差不多”的人。
一个真正的强者,都懂得“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道理。
他们会找到自己的那个“战略性支点”,然后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去死磕它。
把这一个点,打磨成一把无人可以替代的,锋利的个人武器。
那种十年如一日的,枯燥重复,用行动,去挑战那个,“差不多就行了”的懒惰的自己。
然后,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在专业领域里,真正有定价权的人。
![]()
第三层死磕:在“心性”上,安抚那个“玻璃心”的自己
褚时健,从“烟草大王”,到阶下囚,再到74岁高龄上山种橙。
他的人生,就是一场,对“心性”的终极死磕。
一个人,最终极的成熟,是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一颗,被现实反复捶打,反复碾压,却依然温润如玉,百毒不侵的强大的内心。
这颗心,怎么炼成的?
没有捷径。
只能在一次次的“至暗时刻”里,去死磕。
在监狱里,在哀牢山的窝棚里,褚时健面对的是亲人的不解,是世人的嘲笑,身体的衰老。
任何一个都足以压垮一个普通人。
但他,扛住了。
他不仅是在种橙子。
他还用一种,最笨拙也最高贵的方式,去安抚和重建那个,可能会被命运击垮的脆弱的自己。
然后,把自己活成了,一座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精神丰碑。
![]()
一个人,必须是他自己,最温柔的战友。
在这场向内开战的修行里,既要有金刚手段,也要有菩萨心肠。
最终,你会成为那束,你一直在寻找的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