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不走「吐槽」路线,这回写的词是真的经常出现!!!尤其是「新闻泰勒主义」,在好多论文里都谈到了!!本期推文的内容可以用作热点词补充,在冲刺期查缺补漏。这些内容也很适合用在论述表达里作为加分项!!
☆ 悄然回顾一下上期内容:
☆ 以下所有内容均和《新传考研名词解释》(我们的大宝)一样保证结构化写作逻辑,同时已作为大宝的新词更新在「有求必应屋」中。目前大家可以使用大宝下册补充、拓展知识,丰富论述理论啦( )
![]()
/⇠大宝大宝
/⇠妈妈喂饭啦
数据主义
【背景】数据主义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时期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当下,社交媒体、移动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使大量的数据信息得以被获取、保存,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度学习算法等,又能够有效获取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清洗、结构化处理和分析,由此发现以往所无法查看到的信息内容,进一步带来了数据主义思潮的涌现。
【定义】数据主义是指将数据作为认识世界和判断事物的核心标准,将客观存在视作数据流,对任何事物的判断都可以根据其对数据处理的贡献决定。数据主义的世界观主张数据至上,无论是人类行动还是社会事物都可以成为数据化产物,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可以为算法模型处理。
【特点】数据主义的本质是数据至上,是将社会作为数据流加以认知的方法论。社会科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数据主义”是一种新兴的意识形态,甚至是一种新形式的宗教。
【表现】当前,量化自我、流量至上、数据拜物教等现象均是数据主义的典型表现。
【反思】需要警惕的是,当数据成为新的崇拜物,个人的存在价值需要得到数据确认,便有可能出现“数据异化”现象,导致数据至上主义对个体主体意义的消解。
算法囚徒
【定义】算法囚徒是指在算法技术的影响下,个人的认知活动、决策行为等受到算法影响,导致信息接收面窄化、生产经营活动受算法控制的情况。
【原因】算法囚徒的产生与智能技术规模化、深度化的社会应用趋势,以及用户对算法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有着密切联系。
【表现】算法囚徒的典型表现是个人在个性化信息推荐机制的影响下,不仅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视野逐渐窄化,还有可能带来学习欲望降低、学习机会减少等问题。此外,算法对兴趣人群的划分,也会导致回音室效应与群体极化现象。
【影响】成长在数字环境中的“千禧一代”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正无意识地沦为算法囚徒。一方面,由算法塑造的信息环境影响着公众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另一方面,智能体的发展在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式的传播格局时,也带来了数据主义、数据崇拜的思维,导致人与技术关系的异化。
【对策】对算法囚徒问题的担忧凸显了学者对人工智能的反思。目前,“幽灵劳动”“算法控制”等研究正试图从技术与人文的视角提醒公众警惕算法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关于算法管理政策的出台也将在制度层面规范算法伦理失范问题,明确算法的应用边界。
数字排斥
【定义】数字排斥(Digital exclusion)是指在数字信息社会中,由于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等差异,导致部分社会人群难以享受技术发展红利,从而导致新型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数字排斥是数字鸿沟研究的中心问题。
【原因】数字排斥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通常与个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程度有关;二是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部分边缘群体难以有效参与经济或政治活动,从而受到社会排斥。
【案例】当前,老年群体中出现的“数字弃民”现象,便是典型的数字排斥案例。此外,女性、残疾人士、失业人群等其他弱势群体,也时常遭到数字排斥。
【表现】数字排斥问题不仅存在于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广泛蔓延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数字技术开发、发展差距上。
【对策】要解决数字排斥问题,必须从政策层面着手,着力弥补信息穷人与信息富人之间的技术接入和使用差距。例如,早在1997年,英国政府便发布名为《信息社会的社会融合》报告,旨在强调数字技术发展的社会普惠作用。另外,提升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平台的适老化策略、提高个人数字素养等也是针对数字排斥的有效策略。
智能体(AI Agent)
【定义】智能体(AI Agent)指具备自主感知环境、分析信息、制定决策并执行目标任务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依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行为,无需人类全程干预。
【作用】智能体能将用户的自然语言转化为可执行的任务,应用于内容生成、数据分析、代码编写等各种工作与生活场景中,能够显著提升效率,自主解决复杂问题。
【特点】智能体具有自主性、交互性、社会性、自主进化性等特征。
【应用】一方面,智能体能缓解机器人新闻写作趋于僵化的问题,显著提升内容生产,尤其是数据可视化新闻生产的效率,助力新闻从业者高效产出深度报道或多媒体内容;另一方面,智能体的存在让非技术背景的记者也能完成复杂的数据分析或跨领域调研,扩展报道边界,让记者从“专业记者”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全能记者”。
【问题】目前,智能体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模型不成熟、应用有限等相关问题;并且和大多数大模型一样,智能体依赖公开数据源,可能会因模型或数据偏差生成错误结论。
【案例】2025年,百度文库联合百度网盘发布了全球首个全端通用智能体“GenFlow2.0”,支持超100个专家智能体同时工作。
【发展】未来,智能体也将成为传播主体,与人类一同创造出数据化、媒介化的人机共生时代。
新闻泰勒主义
【背景】泰勒主义源自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是指通过精细化分工与科学管理的方式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的企业管理理念。
【定义】新闻泰勒主义是指在新闻生产与智能技术有效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从业者的生产活动被拆解成以数据作为评判标准的选题、写作、编辑环节,要求以算法结果为导向,筛选报道议题、评估传播效果。
【特点】高效化、数据化、工业化、自动化,以及新闻从业者的去技能化是新闻泰勒主义的典型特点。
【影响】新闻泰勒主义生产思维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新闻报道的效率、传播的精确度,但全然以智能技术、数据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的参照体系,则有可能导致新闻从业者丧失生产自主权,使得新闻报道脱离人文主义与现代主义关怀的诉求,更有可能因算法的同质化模板造成新闻报道的肤浅化。
【对策】面对新闻泰勒主义可能带来的新闻从业者独立性下降,编辑室内部数据崇拜主义兴盛的问题,需要生产者重构技术认识,明确自身劳动价值,防止陷入“AI狂热”的陷阱。
媒介化愤怒
【背景】愤怒是指主体面对他人的情绪侵犯,以同样侵犯性的方式予以回击并呼唤回应的情感反馈。[1]
【定义】媒介化愤怒是愤怒在媒介中的表现,是通过媒介展示出来的情感诉求。
【表现】通常表现为在互联网空间中针对某些社会议题时,具有利他主义性质的“义愤”,以及完全利己化的“愤恨”。前者被认为是依据道德原则作出的情感化反应,后者则是以宣泄痛苦、压抑情绪为核心的社会情感活动。
【特点】媒介化愤怒具有公共性、情绪感染性、利己与利他性并存等特点。
【影响】一方面,媒介化愤怒在形成民意,推动公共问题的解决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媒介化愤怒也有可能造成网络暴力、道德逼视等不良结果,导致舆论混乱。
【对策】愤怒是正常的情感表达。要处理好媒介化愤怒需要在舆论议题发展过程中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厘清“义愤”的言论边界,及时遏止“愤恨”情绪的蔓延。
[1]曾持. “媒介化愤怒”的伦理审视——以互联网中的义愤为例[J]. 国际新闻界, 2022(03).
机器伦理
【定义】机器伦理(Machine Ethics)被界定为一种应用伦理(Applied Ethics),即关于机器如何对人类表现出符合后者道德行为的伦理。[1]
【表现】机器伦理的约束对象主要是人,是涉及人应当如何基于德性原则设计算法框架、给大语言模型投喂数据等人机交互行动,以及人在配置技术过程中面临伦理两难处境时,应当如何做出合乎既定道德标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2]
【起源】机器伦理是在人工智能深度发展中逐渐成型的道德思考,关注AI Agent等“智能体”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沟通,以及如何进入到社会文化与文明的发展中。
【案例】典型的机器伦理的案例是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中提出“机器人三原则”,即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相矛盾;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
【发展】不过,当前机器伦理的观念更加注重实践本身的具体情境,较少凝练抽象、普适、结晶化的规范原则,强调人在与机器的日常互动中持续对双方的交互机制进行规则优化以实现对后者的道德驯化。[1]
[1]常江、王鸿坤. 想象有道德的AI新闻业:机器伦理启示与价值对齐路径[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第48卷(第1期):84页.
[2]SIAU K,WANG 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l)ethics :ethics of Al and ethical Al[J].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2020,31(2):74 -87
漂绿传播
【定义】漂绿传播是指一些组织、企业或个人为了塑造自身环保形象,获取经济利益、提升声誉或迎合社会环保潮流等目的,而进行的虚假或夸大的环保传播行为。
【表现】他们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如广告、宣传资料、社交媒体等,向公众传递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环保信息,给公众造成其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良好的错觉,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相应的环保责任和义务。
【案例】例如德国汉莎航空在社交平台中发布图片,强调飞机机身与鲨鱼身体的线条相关性,并强调模仿鲨鱼皮特性的涂层能够减少飞机燃料,但事实是这一方案并不能有效改变飞机耗能情况。
【影响】漂绿传播可能误导公众,削弱其对于真正有价值的环境问题的注意力,造成错误的虚假信息蔓延,同时,扰乱市场秩序,导致营销乱象。
【对策】针对漂绿传播问题,需要利用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手段加强传播者的伦理意识,为营销行业制定行之有效的自律或他律准则。此外,还需普及漂绿传播的公共知识,帮助公众提高媒介素养,履行社会监督义务。
数字面具
【定义】数字面具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个人在赛博空间中通过不同的“前台”形象塑造所形成的数字形象;二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创造出的虚拟的数字脸部形象。
【特点】数字面具具有虚拟性、多重性、流动性等特点,是个人在数字化生存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除了帮助个人获得更多社交资本或提高数字空间角色转换的自由度外,数字面具也有可能带来网络欺诈的不良后果,是利用深度造假技术不当得利的典型代表。此外,过分关注网络空间中的数字交往形象,也会导致网络成瘾或自我认知失衡的情况。
【对策】要防止数字面具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充分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机制,规范技术的应用范围与伦理底线。同时,需要用户及时意识到社交平台的虚拟性,保持与真实生活的有效连接。
平台世界主义
【定义】随着全球传播的深度平台化,数字媒体平台已成为全球信息流动与情感交往的新型核心基础设施,在潜移默化地重塑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未来走向。
【定义】平台世界主义起源于中国“天下大同”的思想传统,保存了民族精神与文化特性,为全球性政治议题的传播创造了无限空间,其核心内涵包括中庸、和合与天下观三大理念。
【特点】中国的平台世界主义以全球责任论为核心主旨,这一理论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与“文化主体”特征,是解决当前国际争端的中国方法与理论框架。
【作用】平台世界主义主张基于跨国数字媒介平台,推动各个参与主体进行充分平等的文明交流互鉴与友好协商对话,最终助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发展】在平台世界主义背景下,国际传播的机遇包括:(1)数字地缘政治带来的国际传播新风险;(2)打造全球南方视角下去依附的数字传播路径;(3)以数字平台构建国际传播与外交新渠道;(4)洞察数字平台潜在的政治与国际传播意识。
更多更多答题框架和热点
更多更多答题技巧与答案
全部都在TTS押题模考!!
一步到胃!!快速喂饭!!
2025年TTS热点押题模拟考
班班花花原创试卷与答案
总评批改指引复习方向
给你最强冲刺期安全感
如果你想在3小时内完成一张试卷,如果你想把题写进30分钟,如果你想手写答题、全真模拟考试状态,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现阶段的不足和问题,如果你想逼自己闭卷答题,立刻戳戳:
「TTS-热点押题模拟考」
“把题写进30分钟”
两套卷子+140道热点押题=上岸!!!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其他小破所常驻广子」
![]()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值日生酒醒时间:9:00-19:00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