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枪匹马闯海外、远离家乡寻潮剧梦、异国他乡与女儿错过、为家乡潮剧发展舍弃小家、女儿在新时代反思传统潮剧与流行音乐冲击......这样的剧本对女主谢海岚来说,痛哭与成长并存,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并重,让人迫不及待想走进电影院,想知道女主的寻梦之路走向哪里。
潮人精神—坚韧优雅
《秋水伊人》开拍时,在家乡潮州广招人才,也为寻找女主花费了很多心思,最后确定的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级演员袁东方。优雅的身段,精妙的潮剧唱腔,柔美清新的嗓音,确实让观众眼前一亮又一亮。
在一声声女儿的哭腔中,谢海岚告别家乡,在离开那一瞬间,她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直到电影最后,她应该可以给出答案。
![]()
我的家乡—潮州古城
《秋水伊人》的很多场景都取景于潮州。这座城市,现代气息很淡,但一楼一桥尽显古朴风雅。通过镜头,穿越回那个还盛行迪斯科的年代,在自行车后座上,谈一场老式又甜蜜的恋爱。
时间在潮州的流逝很慢,始建于南宋的广济桥、百年前传统民居百鸟朝凤、精妙绝伦的木雕工艺和嵌瓷工艺,都给古城营造了独一无二的氛围感。

新旧碰撞—两代人的坚守
影片故事贯穿两代人对潮剧的坚守,既有享受小家温情与追寻文化传承的抉择,也有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更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下的反思。
无论时代如何流转,情感永远是最能打动人的。人生初期意外相遇碰撞出的爱情火花、抱在怀中嘶吼的女儿映射谢海岚牵挂母女情、为国为乡争取文化出头日展现了家国情怀,每一刻都能打动着你和我。
以下内容来源于:公众号Lilian映画
“带上爸妈看电影”
第23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献礼影片
![]()
记者:
导演您好,电影《秋水伊人》这个名字非常唯美,一听就带有浓厚的文艺气息。但也有人提出,它似乎不够“潮味”,您怎么看?
导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秋水伊人”确实是一个充满古典意境的成语,它源自《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的“秋水”,可以理解为诗中“在水一方”的河水,象征着阻隔、距离与绵长的思念;而“伊人”,字面上是“那个人”,更多指向心中思慕的美好形象或理想。
“秋水伊人”四字本身就带有朦胧、唯美又略带哀愁的文艺气质,这与影片的基调非常契合——既有对往昔的回望,也有对逝去人事的追忆,更有对理想执着的坚守。表面看,它似乎与“潮味”无关,但我认为,它恰恰捕捉到了潮文化中归侨群体那份深植于心的乡愁。
记者:
所以您认为,这个片名其实更深刻地触及了潮文化的某种精神内核?
导演:
没错。潮文化的精髓,从来不是封闭自守的,而是流动的、包容的、跨越地域的。真正的“潮味”,并不在于语言或符号的表层运用,而在于是否传递出那种闯荡四海却心系故土的精神气质。
我们以这个诗意的成语为名,正是希望隐喻影片的多重内涵:
其一,象征人物的命运与距离。
地理上的“秋水”:片中角色因时代与梦想而分隔两地,仿佛被一水阻隔,这份距离化为无尽的思念与乡愁。
心理与时代的“秋水”:影片时间跨越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潮剧艺人所坚守的传统艺术在时代洪流中面临边缘化,他们心中的“伊人”——那份艺术理想,也似乎渐行渐远,需要逆流而上去追寻。
其二,象征坚守的理想与传承。
片中的“伊人”,不仅指具体的女性角色如谢海岚,更可升华为他们所守护的潮剧艺术本身。对谢海岚、梁潮生这样的主角而言,潮剧就是他们穷尽一生也要渡越时代“秋水”去靠近、去守护的“伊人”。这份坚守,带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浪漫与悲壮。
记者:
也就是说,这并不仅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
导演:
是的。《秋水伊人》最打动人的,恰恰是它打破了传统中被动等待的叙事模式。无论是母亲毅然远渡重洋,还是女儿潜心学艺、跨海寻母,她们都在主动“渡过”那片秋水。这也映照了当代潮人女性——乃至所有中国女性的精神内核:当理想与现实相隔,我们不做在水一方的静候者,而要做执楫前行的渡江人。
![]()
记者:
这个解读非常深刻。在您看来,这个片名对今天的观众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导演: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秋水”——也许是事业的瓶颈、亲情的隔阂,或是理想的遥远。而那个让你愿意“溯洄从之”的“伊人”,就是你最珍视的人或梦想。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告诉每一个正在“渡水”的人:守望不是停滞,传承需要勇气,真正的自立,是明知山水迢迢,依然一往无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