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绿了?
这可不是什么P图软件搞的“一键美颜”。
大伙儿的印象里,那地方,就是“千沟万壑,一片焦黄”。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当年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里,更是留下了一句著名的“死亡判决”:
这里,是“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
然而,几十年过去,这帮被判了“死刑”的“绿化狂魔”们,硬是把这个“天命”给逆转了。
![]()
一个“不宜生存”的超级难题
咱先得搞清楚,当年那个“不宜生存”的难题,到底有多难。
好家伙,这地方的“Bug”是刻在基因里的。
首先是面积。黄土高原总面积大约64万平方公里。
其次是地形。这64万平方公里,不是一块平地,而是“沟壑纵横”。数据统计,长度大于500米的沟道,在这片土地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27万条。
最要命的,是土质。
![]()
黄土高原的土,叫“黄土”。这种土“孔隙度较大、质地疏松、透水性强”,而且“抗冲刷能力差”。
说白了,就是又松又软,一冲就垮。
偏偏老天爷还喜欢“火上浇油”——“降雨比较集中”。
平时旱得要死,一下雨就是瓢泼大雨。
松软的土质,加上集中的暴雨,等于什么?
![]()
等于“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当年的真实写照是:“狂风骤起,尘土蔽日,鸟无栖树”。
这就是斯诺记者写下那句“不宜生存”评价的背景。这根本不是一个“发展”问题,这是一个“生存”问题。
要逆转这种“地狱难度”,光靠意志力,是没用的。
![]()
“三道防线”与“硬核科技”的逆袭
面对这种世界级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70年,咱这帮“绿化狂魔”是怎么干的?
答案是:用系统工程和“硬核科技”,去对抗物理法则。
你不是“沟壑纵横”吗?你不是“水土流失”吗?
好,那咱就把水和土,一层一层地给你“锁死”在原地。
在陕西榆林市的绥德县(绥德县),有一个叫辛店沟(辛店沟)的地方,这里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当地人搞出了一套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治理模式——“三道防线”。
![]()
这套打法,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头顶戴帽子,腰间系带子,脚底穿靴子”。
第一道防线(头顶戴帽子):在最顶上的“梁峁坡地”,全部修成水平梯田。梯田能干嘛?固水护坡,发展果园。
第二道防线(腰间系带子):在中间的“沟谷坡地”,植树种草。把坡面给我抓牢了。
第三道防线(脚底穿靴子):在最下面的“沟谷中”,修筑淤地坝。
“层层设防、节节拦蓄”。
这三道防线一立起来,效果立竿见影。当地人用一句最朴实的话总结了这场胜利:“土不下山,泥不出沟”。
你以为这就完了?这只是基操,是“土木工程”。
![]()
真正让黄土高原“逆天改命”的,是“黑科技”。
你以为种树就完事了?不,种树只是第一步,怎么让种下去的树和庄稼,在旱得要死的地方活下去,并且“致富”,才是关键。
这就得提到一个“扫地僧”一样的机构——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这帮科学家,几十年就干一件事:研究怎么在黄土地上“锁水”。
他们搞出的第一个“硬核科技”,叫“孟岔模式”。
![]()
在孟岔村,科学家们通过精准的节水技术,把当地种的鲜枣(鲜枣),亩产从过去的150-200公斤,一口气干到了1320公斤。
亩经济效益,直接增长了十倍。
他们搞出的第二个“黑科技”,更是堪称“科幻”,叫“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
这套系统,简直是“丧心病狂”:
用“沟道坝”把秋天的雨水蓄住(秋雨春用);
在山顶上搞“光伏提水”(用太阳能把水抽上去);
把水存在“软体水窖”里(高位蓄水);
最后通过“膜下滴灌”精准补水。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如何?玉米平均增产63.6%,苹果平均增产19.5%。
![]()
这就是“绿化狂魔”的底气。
我们不光要“绿”,我们还要“富”。
“绿进黄退”:从“谋生”到“致富”的奇迹
当“三道防线”的系统工程,和“四位一体”的硬核科技,在黄土高原上全面铺开时,奇迹,就这么发生了。
咱直接上数据。
第一个奇迹:高原“变色”。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在1999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前)大概是30%多。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增加了33%。
![]()
而根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最新数据,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已经增长到了67%。
第二个奇迹:黄河“变清”。
以前黄河为什么黄?就是因为黄土高原每年有巨量的泥沙被冲下去。
现在呢?
黄河年输沙量,减少了80%以上!
还有一个数据:入黄泥沙已经减少至每年2亿吨以下。
第三个奇迹:水土“归位”。
根据2025年5月发布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4)》,截至2024年底,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率,已经达到了69.07%。
![]()
“绿进黄退”,这个词,就是对这场70年战役的最高总结。
但这个故事,到这里还只讲了一半。
如果只是变绿了,那不叫“逆转”,那叫“保护区”。
真正的“逆转”,是把“不适宜生存的地方”,变成了“安居乐业的地方”。
这场治理,带来的最深刻变化,是人的变化。
它让黄土高原的农民,从“谋生型农民”,向“职业型农民”转变。
![]()
过去“刀耕火种”,越种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荒。
现在呢?
是“以山致富”。
在“三道防线”的梯田上,种的是高附加值的果园;在“孟岔模式”的滴灌下,长的是效益十倍的红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黄土高原,这不只是一句口号。
![]()
这是“光伏提水”的硬核科技,这是“亩产1320公斤”的经济奇迹,这更是对斯诺那句“不宜生存”的“死亡判决”,最有力的回击。
参考资料:
青山可鉴大河长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述.黄河网.2025-08-16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大河网.2024-09-29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19-09-1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背后有哪些“硬核科技”?记者探访全国重点实验室.华商报.2025-1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