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代谢—转录—表观遗传的交织网络,揭示前列腺癌可塑性与精准治疗的新路径
前列腺癌是男性中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长期面临肿瘤异质性、可塑性及疾病进展等多重挑战。近年来,代谢重编程作为肿瘤细胞适应微环境、维持生长与存活的关键机制,逐渐成为前列腺癌研究和治疗的重要方向。然而,传统的单一代谢靶点抑制剂或化疗增敏策略,往往因代谢通路的复杂性及代偿机制的存在而难以取得理想疗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1]系统探讨了多种转录因子(包括 AR、p53、c-Myc、HIF-1α、Nrf2和PPARγ)在前列腺癌代谢调控中的核心作用。该研究指出,这些转录因子通过调控代谢酶表达、信号通路活性以及表观遗传修饰,共同塑造了肿瘤的代谢表型。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提出了多靶点干预的潜在策略。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天然产物(如β-桉叶烯、胡桃醌、单宁酸、睡茄素A等)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代谢酶或转录调控环节,从而有效干扰肿瘤代谢网络。这些化合物不仅能影响乙酰辅酶A、S-腺苷甲硫氨酸(SAM)等关键代谢物,还能进一步调节表观遗传状态,形成“代谢—转录—表观遗传”三者相互作用的协同调控网络。这种从多层面干预肿瘤代谢可塑性的研究思路,为前列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药物研发方向。本文将对该研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提炼与解读,深入阐述其在前列腺癌代谢重编程机制中的科学意义,并探讨其对未来精准治疗策略与多靶点药物研发的启示。
研究结果
前列腺癌细胞的代谢重编程涉及葡萄糖、脂质、氨基酸及一碳代谢等多个方面。在葡萄糖代谢中,癌细胞通过上调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和糖酵解酶如己糖激酶2(HK2)、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PFKFB3)等增强糖酵解能力;在脂质代谢中,则依赖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酶(FASN)等酶进行脂肪酸合成,并通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转录因子进行调控。此外,谷氨酰胺代谢和锌离子稳态的失调也被证实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转录因子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枢纽角色。雄激素受体(AR)不仅调控柠檬酸(citrate)氧化和糖酵解,还通过SREBP调控脂质合成基因;p53的失活导致代谢向糖酵解偏移,并与铁死亡相关;c-Myc则通过调控谷氨酰胺酶1(GLS1)等酶促进谷氨酰胺分解,并增强核苷酸合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缺氧环境下促进糖酵解和血管生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过抗氧化反应影响脂质代谢和雄激素合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则与脂质代谢和胆固醇外流密切相关。这些转录因子的活性受到上游关键信号通路的精密调控,特别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机制靶点(PI3K/AKT/mTOR)和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通路,它们作为核心的“代谢激活器”,整合细胞内外信号,共同塑造了前列腺癌的代谢表型。
![]()
图1 前列腺癌治疗关键代谢通路、转录组调控及化学治疗与代谢化合物概览
在治疗策略方面,单一靶向代谢酶的传统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易引发耐药性。联合治疗(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抑制剂与AR抑制剂联用)显示出更强的抗肿瘤效果。更具前景的是多靶点天然化合物,如β-桉叶烯通过下调PFKFB3抑制糖酵解;胡桃醌同时抑制HK、果糖-6-磷酸-1-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等糖酵解酶;单宁酸干扰长链脂肪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ACC、FASN等脂质代谢酶;睡茄素A则同时抑制ACLY和CPT1A,影响脂肪酸合成与氧化。此外,萝卜硫素通过激活Nrf2、抑制c-Myc,同时影响糖酵解与脂质合成,展现出“横向”调控多代谢通路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中,有一类侵袭性极强的亚型——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PC)。这类肿瘤通常不依赖AR信号,并展现出独特的代谢特征,例如,蛋白激酶Cλ/i(PKCλ/i)的缺失会通过激活转录因子4(ATF4)增强丝氨酸代谢和一碳单位代谢,进而促进DNA甲基化,驱动NEPC表型的形成。这为攻克这类难治性前列腺癌提供了新的代谢干预思路。
表观遗传机制与代谢重编程之间存在着双向调控。代谢物如乙酰辅酶A和SAM作为表观修饰的底物,直接影响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状态。例如,乌索酸通过提升SAM水平调控DNA甲基化,影响肿瘤相关基因表达;乙酰左旋肉碱(ALCAR)可能通过调节乙酰辅酶A水平影响组蛋白乙酰化;吴茱萸碱(evodiamine)则通过抑制HIF-1α的乳酸化修饰(lactylation)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这些发现揭示了代谢—表观遗传—转录三者之间密切的协同关系,为开发多靶点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临床转化方面,部分化合物如二甲双胍、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和维生素D等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结果显示其潜力与挑战并存:例如,二甲双胍在部分联合疗法中未能显著改善疗效,但在与雄激素剥夺疗法(ADT)联用时,可能改善特定患者群体的生存;萝卜硫素虽未显著降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但被证实能有效调节前列腺组织中的致癌相关基因表达通路。总体而言,多数药物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与一定的生物活性,提示其在联合治疗或特定患者群体中仍具潜力。未来的临床试验设计应更多地纳入如循环非编码RNA(ncRNA)、基因融合(TMPRSS2:ERG)和DNA甲基化标志物等来自液体活检的分子指标,以更精准地评估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患者分层。
![]()
图2 前列腺癌(PCa)治疗多靶点潜力化合物汇总
总结
本综述系统阐述前列腺癌代谢重编程的分子机制,并强调转录因子与表观遗传调控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传统单一靶点治疗虽有一定成效,但难以完全逆转肿瘤代谢表型。多靶点化合物——尤其是天然产物——通过同时干预多个代谢节点、调控转录因子活性及影响表观遗传状态,展现出更强的治疗潜力与表型逆转能力。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代谢—转录—表观遗传网络的系统性解析,结合多组学数据与人工智能方法,推动多靶点药物研发与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此外,临床试验设计也应纳入更多与代谢、表观遗传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更准确评估治疗响应与药物机制。通过整合多学科手段,有望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Espitia-Pérez P J, Espitia-Perez L M, Negrette-Guzmán M. Targeting Prostate Cancer Metabolism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and Epigenetic Modulation: A Multi-Target Approach to Therapeutic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5, 26(13): 6013.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