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房价“只涨不跌”似乎成了刻在国人心里的信仰。然而,近年来,“房价贴的那么厉害”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这里的“贴”,直白地说,就是降价、贴钱卖、急于出手。曾经炙手可热的房产,为何一夜之间变得“贴水”出售?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共振的结果,是经济规律、人口结构、政策调整与市场预期共同作用下的必然。
我国老龄化率已达13%,正以每年0.5%-1%的速度攀升,预计2026年前后将达16%,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增多,意味着住房需求从“增量购置”转向“存量处置”。当一代老人离去,其名下房产将大量涌入市场,形成“遗产房抛售潮”。总和生育率从2010年的6骤降至如今的1.3,结婚人数连年下降,二人户家庭成为主流。年轻人更追求自我实现,不愿被育儿束缚,导致未来住房刚需大幅缩水。
![]()
从1991年人均5平米飙升至如今的42平米,已接近发达经济体水平。住房从“短缺”进入“过剩”,改善型需求也因高房价收入比而被严重抑制。中国年住宅开发面积近19万亿平方米,占全球一半。在人口负增长和家庭小型化的背景下,这种建设规模难以为继。开发商“规模冲刺症”导致大量土地未开发、房屋空置。当前全国住房空置率约20%,一旦投资客和炒房者开始抛售,市场将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房地产商手中囤积的大量土地一旦开工,将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收入,高地价成为房价高企的重要推手,形成“越涨越依赖,越依赖越难降”的怪圈。过去低利率、宽松信贷催生了大量投资需求。如今金融监管趋严,房贷收紧,投机者套现离场,市场热度骤降。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和居民资产配置意识提升,房产作为唯一“保值神器”的地位受到挑战,部分资金开始流向股市、基金等其他领域。
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长期存在,打击投机,抑制需求。预期房价继续下跌,“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导致成交量萎缩,形成“越跌越不买,越不买越跌”的负循环。三四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因产业支撑不足、人口流出,房价率先下跌,形成示范效应,动摇了整体市场信心。
![]()
并非所有城市房价都在“贴水”。人口净流入、产业有活力的城市(如一线城市及部分强二线城市),房价仍能维持稳定甚至小幅上涨,与通胀持平。而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城市,则成为“贴水”重灾区。
房价“贴水”,是房地产市场从狂热回归理性的必经之路。它警示我们:脱离居住属性、过度金融化的资产终将面临价值重估。未来,房地产的发展应更多聚焦于“住有所居”的民生本位,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租赁市场、优化土地供应、推进房产税改革等措施,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住房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房子真正回归“住”的本质,而非投机炒作的工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