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怪力
原文发表于 2019年8月12日
![]()
这周,蜂窝的一个初代机课程迎来了最后一次课,孩子们经过 20 周的“训练”,要毕业了。
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在解决麻烦和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至关重要的品质呢?
作为带领讨论的老师,我发现这个过程中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反反复复和孩子提到的一些“品质”,在孩子的解读中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模样。
01
“我认为我们不需要开放!“
比如,在蜂窝,我们每一次在和孩子讨论前都会宣读的“作战宣言”。里面提到了四个“地球公民”应有的品质——自由、开放、平等、协作。
![]()
当我们把这些已经重复出现了20周的词语拿出来讨论时,有孩子提出:“我认为需要把开放删掉。开放是不好的!”
我问,“为什么?你觉得开放是什么意思?”
孩子说:“开放就是随便任何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对和错。做什么都可以。”
有意思!居然要去掉开放,而且还有理由。
我并没有自信能用简练的三言两语让孩子理解蜂窝倡导的“开放”。不过,我想,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诠释。
提出问题的孩子叫皓中。
于是,我跟皓中说,提出对“开放”这个品质进行讨论的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并不觉得蜂窝的“作战宣言”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相反是可以被挑战、被讨论的。这就是开放。
我尝试进一步解释:
确实,就“开放”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谁都可能理解成“没有限制条件,做什么都可以”。
正如大部分的人在沟通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词语、句子。
这样的理解方式和我们的成长环境、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都有关系。
只有通过进一步沟通和确认,才能调整彼此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的偏差,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形成共识和默契。而这时候的讨论就是没有分对和错的。
皓中:嗯,我理解了。那我觉得可以把这个说明写上!
我说,感知一个事情,与直接解释说明,感觉不太一样吧?嘿嘿。
我们没有在最开始像词典那样和大家说明“自由平等开放协作”,因为那样的解释对我们来说依然是抽象的。很高兴我们在刚刚发生的故事中对“开放”有了共识!
而且我们可以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不断地发现,帮助诠释我们所理解的开放!
所以,在课程结束后,我又挑选了两个在这个本科班中发生的故事,和孩子、也和各位爸爸妈妈,以及看这篇文章的你分享。
02
“我是男生,我就很喜欢娃娃。”
——开放就是坦然地表达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
主题是:“为什么男生不能玩芭比娃娃,女生不能玩玩具枪”。
讨论开始时,海萌说,“男生也可以玩娃娃。只是大部分的男生更喜欢玩具枪,大部分的女生更喜欢娃娃“。海萌还分享了自己认识的一个男生,“偷偷地跟我说他喜欢娃娃”。
针对“大部分”的说法,我们在参与讨论的孩子中发起一个小调查。虽然这个小样本并不具有定量研究的代表性,但足以让大家发现,事实并不像海萌所说的。
皓中(也就是提出对“开放”进行讨论的孩子)说,“我是男生,我就很喜欢娃娃。我有一个刺猬娃娃,放在床头,每天都陪我睡觉”。
![]()
后来,这个刺猬娃娃几乎在皓中每一次的视频演讲中都会出镜。
平时不太爱发言的 Lily :“我是女生,我就一点都不喜欢娃娃”。Lily 很喜欢漫威的电影,时不时会在讨论区和大家分享电影《复仇者联盟》、《毒液》的海报,还把自己的群昵称改成 Averger(复仇者)。很酷。
![]()
可是在生活中,收集钢铁侠模型、漫威铁粉通常会和“钢铁直男”这样的标签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
海萌在最后回忆起这次讨论时说,“可能就是因为男生力气大,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说着说着就变成传统、变成规则了。导致男生玩娃娃,女生玩玩具枪会被嘲笑。”
嗯,每个人喜欢什么东西也没有对和错,有时却会受到一些“偏见”的影响变得不敢表达、不敢承认。而当孩子们可以坦然地表达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并且尊重其他人的喜欢和不喜欢,就是开放。
03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
————开放就是愿意听见不一样的声音
主题是:“世界上没有鬼,为什么我会害怕?”
在海萌看来,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不是要“不再害怕”,而是:“告诉大家,每个人心中的鬼都不一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对于“世界上有没有鬼”,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在“有”和“没有”之间摇摆不定。认为有,是因为在电影、动画、书上都有看到过鬼故事,而且自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害怕”;认为没有,是因为自己从来都没有亲眼见过鬼,所有鬼故事都只是道听途说,很可能是人类想象出来而已。
![]()
讨论的过程中,玮淇始终坚定地相信“世界上没有鬼”的。
同时,他并不会因为其他孩子的看法和自己的不一样,而气急败坏说对方“不对”,而是继续基于不同的看法进一步地提供合理的依据来说明和解释自己的观点。
他分享的一个“证据”是,以前人们传说在墓地看到“鬼火”,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那其实是化学磷火。
还有一些孩子表示自己根本不在乎世界上有没有鬼,比如方宇。
但他对大家的讨论很感兴趣,不仅主动分享自己对鬼、幽灵、怪兽的想象,用不同的拟声词来表现三者的不同,而且在皓中说“有些鬼是好的,会给人送钱”时,会饶有兴致地点评说:“有趣有趣~”。
最后,“每个人心里都有鬼的样子”是 Ethan 提出来的。他认为,很难说清楚“鬼”到底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和想象都不一样。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一些东西。
我相信很多人都确信无疑,“世界上没有鬼”,认为鬼就是迷信的,就是不科学的。但在做出判断时,我们常常忽略了“什么是鬼”的讨论,忽略了科学老师否定的鬼是什么,那些相信有鬼的文化和宗教到底又在相信什么。
而在孩子讨论时,“有没有鬼”的结论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选择相信一些事情的时候,是否还愿意听见不一样的声音。如果你愿意,就是开放。
04
品质,不仅需要说,还需要做,更需要挑战
自由、开放、平等、协作这样的精神不能仅仅成为口号,需要从嘴上做,行动上做,并且去挑战每一个精神是否值得去遵守。
只有这样,我们所倡导的品质与精神,才是孩子心向往之的,才是孩子愿意去追求与追寻的。
![]()
蜂窝儿童宇宙——支持7-12岁孩子看见情绪,清晰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专为成长在中国内卷环境中的孩子设计,通过线上直播课程,线下营地支持和帮助他们理解并释放学校生活中的情绪,清晰地思考所面临的挑战,从而培养自主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能让孩子从现在开始认识自己,拥有选择自己现在与未来良好生活的能力和权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