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怎么哭了?”
昨晚十点半,我妈盯着手机,眼泪啪嗒落在围裙上。我凑过去,屏幕里是一张我上周发的全家福:爸妈抱着侄女在小区门口笑,定位清清楚楚,连单元门牌都没码。评论区一排陌生人点赞:“爷爷好慈祥”“孩子真乖”。我妈手指发抖:“这人是谁?他咋知道我孙女名字?”
我这才想起,那天我图省事,直接@了侄女的小名“果果”,还加了#周末遛娃#话题。我以为只是分享生活,却忘了全家福背后,是爸妈每天推着她走过的固定路线、是小区保安都认得的“果果奶奶”。三天后,一个陌生男人守在幼儿园门口,准确喊出果果大名,说“妈妈让叔叔来接”。老师警觉,才没出事。
我妈哭,不是因为差点被拐走孩子,而是她第一次发现:自己女儿随手一发,就能把全家推到悬崖边。她问我:“你是不是觉得我们老了,不值钱了,可以随便晒?”
![]()
我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其实和我一样的人,太多了。
上周,闺蜜阿莲在高铁站打卡,晒了两张蓝色车票,出发地、目的地、身份证号一清二楚。第二天就有人打电话冒充“航班取消”,报出她全套信息,让她下载退款APP。阿莲不信,对方甩出她护照首页照片——那是她去年办签证时发在小红书的旧图。阿莲当场在候车厅大哭:原来自己早把钥匙递给了贼。
我们总以为,朋友圈是“自己人”。可大数据眼里,没有亲友,只有标签。你晒一张登机牌,算法能读出你的生日、手机号、常飞航线;你晒一张老人家在病房比耶,背景里的医院手环,就能被灰产拿去伪造“重病筹款”。你以为你在记录温暖,人家在拆解金矿。
更难受的是,我们连后悔键都找不到。
我连夜删了三年里所有带定位、带姓名、带老人孩子的动态,结果凌晨两点,还是收到陌生私信:“姐,你爸退休教师对吧?我们这有高端养老团……”我拉黑他,手一直在抖。原来信息一旦上网,就像泼出去的水,删得掉屏幕,删不掉备份。
![]()
第二天,我把爸妈的旧手机全换成防诈骗模式,给他们绑定了“国家反诈中心”APP。我妈还是闷闷不乐,像做错事的孩子:“以后咱家照片是不是都不能往外拿了?”我鼻子一酸,抱住她:“不是不能晒,是要晒得安全。咱们建个家庭群,想发多少发多少,外面的人看不见。”
那一刻,我才明白:安全不是闭嘴,而是把爱留给懂的人看。
所以今天,我写了这篇文。不想吓唬谁,只想说:
别让“记录美好生活”变成“直播全家隐私”。
别让“求点赞”变成“求拐带”。
别让爸妈的眼泪,成为你学会长大的代价。
如果你也手滑过,别急着删,先动手做三件事:
1. 把老人、孩子、证件、车票类照片,一律设为“仅自己可见”。
2. 关闭朋友圈“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开关。
3. 回家抱抱爸妈,告诉他们:“以后咱家的快乐,只给家里人看。”
发出去之前,我问妈:“我能不能用咱俩今天这张合影做封面?我保证不露脸、不露门牌。”她笑着点头:“发吧,写上——我闺女终于长大了。”
![]()
我按下发送键,这一次,没有定位,没有眼泪,只有我们仨在屋里笑出了声。
(注:本文为虚构文章,仅供娱乐和启示,不代表任何真实情况和科学依据!不喜勿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