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金岭 《山雨欲来》 纸本设色 138cm×69cm 2017年
笔墨·意念
文/王金岭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苦瓜和尚这两句语录把笔墨讲得已经很透彻了。要想笔墨出神入化,生活与蒙养是非常重要的。
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语言的表述能力,对于一个想精确表达思想的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乘的笔墨,不会是喜怒哀乐一个腔调,精微的变化传达出妙不可言的感觉。古人“十八描”提供了人物画运用笔墨的范本,“高古游丝描”和“行云流水描”表现仙佛很有效果,表现樵夫用“枯柴描”自然也很好。笔墨传统不只是这十八种用笔,而是从生活感受出发,运笔中强化对象特征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传统,它是点金术,“十八描”的十八种运笔仅只是“金子”。教学生“十八描”,可以通过临摹掌握它,目的在于通过练习,揣摸古人用心来掌握“点金术”,面对生活点石成金,把形(自然)上(心象)的观感以超然形外的笔带出作者的兴味,才是真正学习传统。照搬“十八描”,师古人之迹者,如触景便咏唱古人名句,句子再好终究是古人在“激动”,没有“自己”怕是出息不大。创作就是发明,没有发明怎能谎称创作。
传统山水皴法、点法也都是从生活感受出发,凝天地万象于一笔,创造出符合常人感觉的皴法和读者沟通。这些皴法、点法和“十八描”一样,都是很宝贵的。古代遗产丰富,值得下一番功夫,这是面对创造的必要准备。所谓蒙养就是教人少走弯路。所谓传统就是可行的思想方法。笔墨是心态的迹化,心态是质,笔墨是文,文质而后彬彬。
![]()
王金岭先生旧照
中国与西洋造型观的重要差别,在于笔墨对形和色的超越。古代中国一直把对器物之表的形与色的描绘视为下品,“画写物外形”,着意于“形而上”的追求。器具造型也讲究“制其器以尚其象”,形而下的器物形色,仅只作为参照,更有诱惑力的是行笔中对物外形的展现。像书法一样,笔端流露的象、法、道令人神思久远。书画家以其笔墨为标志有别于人。
版画家观察形象,油然而生的是用圆刀还是用三角刀去表现对象;而国画家则用笔的顺逆起卧去观照对象。有了笔墨独特的感悟,又有笔墨的修炼,意趣的妙逸神采表达该是初具规模了,意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统摄着笔墨这匹情感的烈马。
笔墨的优劣,以意为准绳。运笔讲究“无往不收”“无垂不缩”,都是在意的指导下对笔味淳厚的一种追求,八大山人画的鲶鱼若单抽出其运笔来看,不受“藏锋”“一波三折”的约束,既露锋又浮漂的笔一般视为败笔,但在这里却使形象产生一种滑溜溜的感觉,神乎其神。无法而法,至法也。大凡生法需要有足够的才情和胆识,笔下确实有些万货,恁人笑骂狂徒无妨。唐人中锋勾勒,宋马、夏侧锋斧劈。后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各种笔法的确立都是这样,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对创造本能的渴求,如猜谜一样,其创造过程中有着迷人的美感。画家面对自然都有一试锋芒的创作欲,在这种冲动以最简捷明白带有娱乐性的笔致表达出来的时候,画家得到了本质的满足。
诗与画的变形 ——从李白写心谈起
文/王金岭
李白那脍炙人口的诗歌,历代咏唱不绝,给人民精神上带来了很大的慰藉,他狂歌、懊恼、欣喜、惆怅……总给读者思想的深潭卷起涟漪,让你不能平静。
除了李白诗歌的欣赏价值之外,在李白诗歌章句的衔接中,也可以找到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李白的心像风卷柯条中颤抖的红叶,令人寒碜、悲凉。
又: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寄东鲁二稚子
一片飞堕的红叶,足以表达怅然思归的心绪。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奔亡道中
在这里,李白的心又像残阳,没落西江。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听蜀僧浚弹琴
一会儿李白的心又成了潺潺鸣泉中的红卵石,沐浴在“流水”与“霜钟”的交响之中。
![]()
南圃·作画
月夜,都有这样的感觉:月亮常常随着人,你到哪里,它到哪里。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这里,皓如皎月的心随君西行万里……
一颗心,在李白笔下,时而变做红叶,时而变做残阳,时而变做晶莹的卵石,时而又变做无瑕的明月……读后,谁能不在李白给定的境界中神驰,去领略他的欢乐与心酸?
当然,李白诗中的变形手法也表现在其他方面,如在《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二)写道:
船上齐挠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这里,月夜广阔的洞庭湖水面,被“齐挠乐”荡起的粼粼波光,在醉眼下飞动起来了,白鸥,不愿离去的群群白鸥,“争拂”小舟起舞,醉中的李白橹摇得越欢,越是“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何止波光如白鸥,李白那广衣宽袖不更飘然在那水天一片的迷离之中吗?
![]()
南圃小景
水就是水行吗?不行。深夜也不会有“白鸥”“争拂”。只有在艺术家的意中,那个水的形象是白鸥,李白又与白鸥为伍……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代诗歌中不胜枚举。
我国诗画都很讲究变形,似乎不变形者,诗情、画意就不那么浓。
诗中变形,常以“比”的手法表现出来,借物咏情,是借助比物来表达诗人对被比物感情的。思维是靠形象的传递去表达。而画家则是将被比物与比物揉在一起,着力刻画两种形象“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至于似到什么程度与不似到什么程度,那就看这种意象表现出来没有,看画面形象能否使观者在迷离中很快意识到形象以外的新的观念。
![]()
南圃小景
石鲁《高山放牧》一画,在羊群、溪流的变幻中很快让人得出“丰盛”的观念。林风眠画的渔鹰像渔夫一样挺立船头,都是有明确意象的。
假若诗好像黄色和蓝色并列,在读者心中产生绿色的效果,那么画面则是直接的绿色效果,我们常常可以在诗中(或其他文学作品中)吸取到营养,从他们的比和被比物之中得到启发,李白写心就是很好的例子。
![]()
与恩师石鲁先生合影
现代绘画强化了绘画的不可取代性,人们在变形上作了深入研究,强调的不仅仅是情感、理念范畴,进而引申到自然科学界,这些作品,同样可以骚动观者情绪,发挥艺术品的功能。领域的扩展,给绘画带来了新的生机,尽管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照样可以运用变形手法将比物之意寓于被比物之中,传达阐述艺术家的一种新的思想。
谈到变形,难免出现类似哈哈镜式的机械变形。怪诞、滑稽的形象只能起到刺激感官的作用,作为艺术品的精神属性,也决定它必须遵循着“狂怪求理”这一原则,引起感官刺激之后,马上还要让人进一步思索,所谓“趣味深厚”、艺术生命力强,也就是有目的地将比体之意寓于被比体,更趋于意象罢了。
王金岭读画录
大家无格
风格是难以挣脱的锁链;真正的追求是挣脱这条锁链。一生追求之轨迹就是风格。轻车熟路产生不了风格;大家行无踪迹,攀山探海,无法无格。
依象成形
形者器物,是实在物的原体。象者,观察器物时由之而生的多种形的叠加体,是形之外生发出的活力部分。涵量博大的象是自然中不存在的形。造型是依象成形。
写实·写生·写意
勾画器物之表谓写实;描写原形之生机谓写生;寓他形与原形之中谓之用意,将其写出谓写意。
投其所好,莫如令人神往
穿凿者取悦于时人,有创见者任其天性发挥,或许不为人赏识,但有成功之可能。投其所好,莫如令人神往。
可悲的习气
熟能生巧,也能落俗。宁生勿熟,生生不息。
求 新
出于己心便新。求新,有意新、境新、形新、笔新。具其便不失为好画。
顿 悟
悟有初悟顿悟之差。初悟可在形上得意,顿悟则在一中得万,也可万元归一。能解古今中外诸艺术形式之妙,可谓知变通之大才。
“弄假成真”
对景写生须“弄真成假”,画出画来须“弄假成真”,假的画面效果表达出则是真情实意。寓情理于荒诞之中。
一画不二眼
一台不二戏,一画不二眼。
不似处有意
似处只为铺垫,不似处正是意之所在,真真假假而后境界出。
绝弃常见,以意贯之
练形不如练笔,练笔不如练气,练气不如练意。形、笔、画成气出都以意改观,绝弃常见,以意贯之,气顺笔趣形逸。
传 神
仅得器物之表无象之流动,便无触发活力。得象之妙能真切表达谓之传神。
气如车流
气是流动在纸上的活力。如在楼上俯视上班的自行车流有车祸阻塞便不畅通。气不畅,便无势。
气有静气、动气。静气是引弓待发之箭,静中有动。动气是系列形与形之首尾相接而构成的态势。循律而动,动气是一股有组织的力之合成。
韵 味
笔中除浓淡变化、枯润变化之外,仍须有行止、起卧之平仄,虽无须讲究笔笔起承转合,但笔之完整性对构成气度是至关重要的。动静、起止、平仄、虚实、急徐之依意组合构成韵味。
虚处意实
虚处意实;实处意虚。虚处惟恐没有含点,实处只怕不够空灵。
统 调
意定之后,先要找出适合于意之表现的统调全幅的形式感。形、色、笔都要倾向这形式感的表现,画面才完整,效果才不至于与人雷同。不为自然形、色所拘,有意统调,才有形式感。
程 式
简洁而有意味的程式是全画面统摄功能的重要手段。
透视必动观
章法布局,以体现意为准,常规透视有碍于意,必动观、散观。
笔简意繁
一笔不可只画单一形,兼备意向性为佳。迷于手工,勤于笔墨而置意趣于不顾,致使画面形在神失,景在意无。心不过人,勤亦无用。画不在笔墨繁简,而在一笔之中兼容多种观念,如人体各个局部兼容血、肉、骨、神经等等系统一样,总体才能形神兼备。笔笔顾此失彼,怎能动作。万元归于一笔,笔笔紧追一意。
得意之笔
笔笔模拟自然,仅是写形而已。得意之笔,既统调在画中特定的形式感中,又输入特定的情绪。气质的变化,是由阅历学问的深入而促成,粗悍之笔并非沉雄,瘦逸之笔也非浅薄,笔外功夫决定意趣。
败 笔
笔如风筝之系线,有动向,有升腾感。笔笔都由意所系,败笔为失去意控制的笔,如断了线的风筝。
墨是放大的笔
墨是放大的笔,笔是缩小的墨。肥瘦刚柔,不为填充虚设。
用色蕴意
瞬间色仅留器物之表。动观,以意蕴色之中,以观念移其色相而传之形象,为民族用色规范。
色不离情
西方谓调子,情感极化之色彩,实则心绪也。国人谈色,心象也。春色、秋色、寒色、面色、山色、器色……象色也。颜色最难辨。颜者面,颜面变化,神思远近莫测,色不离情,情色一也。
形散神全
美是抽象的,越具象越失去艺术的开发功能。未被笔墨匡正之形,徒有其形,趣味不浓。形真意无,而形散则神全。
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当出新果。形形相近处产生“错觉”,“错觉”是艺术家难得的“过失”,这里自有学问可做。好的作品正是顺着这“错觉”抓到的,俗雅只在笔墨敢否直书痴趣。
形形相融,逸于纸素
奇妙的构思出于瞬息之间,物我相加、相减、相乘、相除……若魔幻变化,令人不思茶饭,既是笔墨,又形形相融,从脑中逸于纸素,好画成矣!
不贪世声
甘居寂寞,不贪世声。无好画哪有值得人读的画册,艺术只有质量概念,不懂数量。近年画册堆成垃圾,“个展”如过眼烟云,百里难挑一。时尚标准令初学者做些表面文章,追求制作效果,无非急功近利。岂知,瓜无影,只是天阴。不因其影子长短论定瓜之大小优劣。人生舞台,自有各人面目,丑女挤在前台并不能改其容颜。好诗竞相传咏,好画过目难忘。争取与不争取其结果一样。
功 夫
人人功夫可说都够用,而从生活变成艺术,只有真正艺术家才独具这种才能。不是勤奋,也不是知识,是一种癖好,一种创作欲的驱使,一种不同常人的思维模式,令人倾倒,纠心萦魂,神品出自神人。什么功夫都做到家,只是一种愿望,神人也做不到,因为神品先天就带有偏激的属性。不到却到,大全若缺。
题 材
敦煌壁画为宗教实用造神、造境,对于佛教可谓“重大题材”。星移斗转,现在看来,没人为了顶礼膜拜看它,而是一种纯粹艺术欣赏。正像“飞天”一样,不长翅膀,凭借那条飘带遨游太空令世人瞠目。除永恒题材超越时代,泛指题材都是实用的,艺术价值不在题材。人们不单单因其实用去欣赏它,那独特的形式中具备着永恒的活力。题材人人都懂,形式美才是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对 比
浓淡、枯润、虚实、曲直、方圆、繁减、疏密、刚柔、迟钝、明快、八卦的阴阳就是对比,既有纯阴、纯阳,又有不同比例的各种阴阳组合卦象。
作品欣赏
![]()
王金岭 《狐狸》 纸本水墨 52cm×84cm 1981年 陕西国画院藏
![]()
王金岭 《老碗》 纸本水墨 46x69cm 1983年
![]()
王金岭 《钟楼》 纸本水墨 68x67cm 1981年
![]()
王金岭《大寿图》 纸本设色 138cm x 69cm 2010年
![]()
王金岭 《仕女》 纸本设色 69cm×46cm 1981年 陕西国画院藏
![]()
王金岭《残雪》 纸本水墨 45cm x 69cm 1993年
![]()
王金岭《春意》 纸本设色 45cm x 68cm 2017年
![]()
王金岭《芙蓉》 纸本设色 138cm x 69cm 1993年
![]()
王金岭《荷花》纸本水墨 151cm×83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
王金岭《空山雨后》 纸本设色 69cm x 69cm 年代不详
![]()
王金岭《洪波余生》 纸本水墨 35cm x 46cm 2009年
![]()
王金岭《空山雨后》 纸本水墨 69cm x 69cm 1999年
![]()
王金岭《麦场》 纸本水墨 69cm x 46cm 1983年
![]()
王金岭《青山碧水图》 纸本设色 138cm x 69cm 2017年
![]()
王金岭《山水写生系列 · 黄帝陵》 纸本设色 34x47cm 1981年
![]()
王金岭《山水写生系列·层峦尽染》 纸本设色 34x43cm 1981年
![]()
王金岭《山月随人归》 纸本水墨 138cm x 69cm 2017年
![]()
王金岭《双鸽图》 纸本设色 138cm x 69cm 1999年
![]()
王金岭《喜上眉梢》 纸本设色 69cm x 69cm 年代不详
![]()
王金岭《夜话》 纸本水墨 69cm x 46cm 1986年
![]()
王金岭《月下高秋 》 纸本水墨 185cm x 99cm 1985年
![]()
王金岭《珍珠鸡》纸本水墨 46cm x 69cm 2015年
![]()
王金岭 《秋山苍翠图》 纸本设色 138cm x 69cm 2017年
![]()
王金岭《荷花》 纸本设色 120cm x 69cm 2009年
![]()
王金岭《华山云雾》 纸本设色 138cm x 69cm 2017年
![]()
王金岭《华岳秋色》 纸本设色 138cm x 69cm 2017年
![]()
王金岭《椒房》 纸本设色 69cm x 69cm 2016年
![]()
王金岭《烟雨对棋图》 纸本水墨 69cm x 69cm 年代不详
好汉留步!留个言再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