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26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属于新闻人的节日里,我们特别采访了五位扎根妇联报道领域多年、见证女性力量的女记者,她们用文字讲述女性故事,用话筒传递姐妹心声,用镜头捕捉微光瞬间。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她们的坚守与感动。
深耕一个领域,需要多少热爱与坚持?宁夏新闻网的记者杨兆莲,用十几年的时间给出了答案。在她心中,这份坚守的初心,是做女性命运的忠实记录者。
![]()
宁夏新闻网记者杨兆莲
【宁夏新闻网记者杨兆莲:十几年深耕妇联口报道,支撑我的初心就是做个忠实的记录者。我记录过深夜在羊圈守着小羊羔出生的致富能手,也倾听过受家暴女性在法律援助下重获新生的故事。若说这份初心有两只手,一只是对女性命运本能的关切,另一只是坚信文字能凿开一扇窗,让更多姐妹看见希望。这些年我悟出的核心技巧就是采访时要专注于那些闪着光的细节:那位爱心妈妈在破洞裤子上绣出一朵小花,这位妇联干部接听妇女姐妹电话时永远温和耐心。】
细节藏着最真实的感动,而共鸣则让报道更有温度。华兴时报的梁静在采访 “爱心妈妈” 群体时,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些烟火气里的坚持,让她重新定义了报道的意义。
![]()
华兴时报记者梁静
【华兴时报记者梁静:采访报道女性的新闻故事时,最让我深刻的还是近几年对爱心妈妈的采访。这个群体,一定是有大爱的人才会去做。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的压力都挺大,这些爱心妈妈在照顾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同时,还能向困难孩子奉献时间、精力和爱心,真的让我由衷感叹:有大能量和大爱的人,才能有更富余、更丰盈的力量传递给别人。
采写一位爱心妈妈时,她既要照料家中瘫痪的老人、供两个孩子读书,又牵头组建了村里的 “爱心小院”,免费照看留守儿童的起居和学习。她从不把自己的困难当成问题,而是把爱心展现在一点一滴的积极生活中。所以我没有只聚焦 “爱心” 的宏大标签,而是花了很多笔墨写她凌晨五点起床给孩子缝补校服、深夜在灯下核对留守儿童学习清单这些细节——因为我知道,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坚持,才是 “爱心妈妈” 最真实的模样。
这种共鸣确实影响了我的报道方式。一方面,我会更执着于捕捉 “非表演性” 的细节:比如爱心妈妈指尖的茧子、单亲妈妈包里常备的胃药、她们说话时下意识望向孩子的眼神,这些细节比华丽的辞藻更能传递真实的力量。另一方面,我不再满足于 “呈现故事”,更想成为她们 “声音的放大器”:在报道爱心妈妈时,我特意加入了她们对困难儿童心理健康支持的呼吁,希望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
作为记者,共鸣不是让我失去客观,而是让我更懂 “共情式倾听”——我知道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也明白这些女性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所以我会带着这份共鸣,更谨慎地对待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努力让报道既有温度,又有力量,让读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这些母亲最真实的灵魂。】
从新闻报道中看见真实的女性力量,也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使命。宁夏日报的记者杨淑琼,在邂逅了马娟、乔雪等众多令人动容的女性后,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
宁夏日报记者杨淑琼(左)
【宁夏日报记者杨淑琼:我是宁夏日报对口妇联的一线记者。几年的采访生涯里,我邂逅了许多令人动容的女性,马娟便是其中一位。她身兼利通区妇联与民政部门双重职务,对辖区孩子的状况了若指掌,连孩子父母、爷爷奶奶的信息都如数家珍:哪家是留守儿童家庭,哪家父母残疾需格外关照,她都一清二楚。
妇联发起 “爱心妈妈” 活动时,马娟毫不犹豫认领了三个孩子。她发现,孩子享受政策有困难,多因家长对政策了解不够,于是主动架起沟通桥梁,让福利及时惠及孩子;孩子需要精神关怀,她精心准备书包等礼物;家长心态需调整,她便耐心沟通。她的用心付出,赢得了孩子们的真心认可。
在这个流量喧嚣、信息繁杂的时代,马娟们的坚守、踏实与付出,让我真切感受到女性的温度与力量。还有乔雪、马小梅等众多女性,也让我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如何更深入一线为群众发声,如何让这些女性的智慧与光彩被更多人看见,如何用这份温暖共情链接世界,更好地记录这个时代。】
新闻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解决问题的力度。宁夏法治报的马妮娜,作为聚焦妇联工作多年的记者,始终坚信报道可以成为兼具温度和力度的证据与武器,实实在在为女性同胞提供帮助。
![]()
宁夏法治报记者马妮娜(右)
【宁夏法治报记者马妮娜:作为宁夏法治报的记者,跑了很多年妇联这个口,采写了很多关于女性的报道。一直让我坚持下去的初心其实很简单:我既是一名女性,又是一名记者,看到很多姐妹遭遇不公、需要维权,职业的本能告诉我,这得让更多人知道,这得用法律来解决。所以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笔、我的报道,能实实在在帮上点忙,推动一点点改变。
要说最核心的技巧,我觉得就两个字:真诚。就是坐下来耐心地听她们说,把她们的处境和感受真真切切地写出来。法律是讲证据、讲道理的,我觉得新闻报道也一样:有温度,但不能失了准度;有共情,但更要给出路径。让读者看完,不仅觉得 “她真难”,更能明白 “她该怎么办”。这样,报道本身便不再是简单的叙事,而成为一种兼具温度和力度的证据与武器。】
![]()
24年扎根新闻一线,13年专注妇女儿童报道。宁夏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广播中心的记者伊莉娜,始终带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初心,在相关报道中践行着新闻人的责任。
![]()
宁夏广播电视台记者伊莉娜(左)
【宁夏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广播中心记者伊莉娜:24年前,我怀揣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初心踏入新闻行业,而这13年与妇女儿童事业的羁绊,让这份初心有了更温热的底色。我曾踏遍宁夏的山川村落,记录困境女童重返校园的笑脸,倾听创业女性的坚韧故事,见证母婴关爱政策落地的温暖瞬间。那些藏在采访本里的心声、话筒和镜头下的期盼,让我深知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需要帮助与关爱的群体的发声者。
有人问,深耕一个领域这么多年会不会倦怠?答案从来都是否定的。当看到报道推动困境儿童获得救助,当听到妇女姐妹说 “你的文字让我们更有力量”,我便懂了这份职业的重量。新闻的载体在变,但为妇女儿童发声的使命从未改变;岁月在脸上刻下痕迹,但对新闻的敬畏、对妇女儿童的牵挂始终滚烫。
24年风雨兼程,13年温情坚守。在这个属于新闻人的节日里,我想说:能以笔为翼,以声为媒,守护宁夏大地上妇女儿童的微光,是幸运,更是责任。未来,我仍将带着这份热爱与担当,继续奔走在路上,用有温度的文字、有力量的报道,为妇女儿童的幸福生活鼓与呼,不负时代,不负这份沉甸甸的职业荣光!】

她们以初心为笔,以共情为墨,长期聚焦妇联工作,记录着女性的坚韧与温暖,传递着前行的希望与力量。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向所有坚守在新闻一线的记者们致以最诚挚的祝福。
内容来源:宁夏新闻广播
技术编辑:曾杰
责任编辑:夏洁
审核:马学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