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蓝润控股豪赌32亿元,本想用预制菜改写命运,如今却连控股的上市公司都自身难保。
2025年秋末,蓝润发展收到了一封法院文书。这纸文书,直指它六年前的一笔旧账。
2019年,蓝润累计花了32亿巨资,以高出市场价60%的价格收购了龙大美食的控股权,这场收购曾是它进军食品行业的一场战略豪赌。
如今,这部分股份已被法院裁定冻结三年,这场重磅投资的风险已从市场层面蔓延至司法领域,原本的商业考题,演变为一个待解的法律悬念。
![]()
这纸裁定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资本市场应声而动,开始对这宗始于2019年的收购案进行系统性反思。重新审视其交易逻辑背后,是否从一开始就潜伏着未被察觉的财务隐患。
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产业整合者,如今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这场被寄予厚望的联姻,究竟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
豪掷32亿
他成了“猪肉大王”的新主人
2018至2019年,中国食品产业赛道迎来资本布局的关键窗口期,一系列标志性交易在此阶段密集落地。
随着蓝润发展以32亿元完成对龙大美食的史诗级收购并正式入主,它不仅成为了关键的执棋者,更就此拉开了一场深度产业整合的序幕。这笔震动行业的交易,被视为产业资本改写市场规则的战略性落子。
![]()
从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蓝润发展的这一决策有其内在逻辑。
此版本将业务罗列升华为“价值闭环”的战略模型,通过“从基因到餐桌”的形象表述和“深度掌控”等词汇,凸显其核心竞争力。对于寻求在食品产业深耕的资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平台。
收购完成后,蓝润发展在将海底捞、肯德基等巨头锻造为业务“压舱石”的同时,龙大美食更以其强劲的屠宰产能,奠定了另一根坚实的战略支柱。
据2024年龙大美食财报显示,其年屠宰量持续稳超500万头,稳居行业第一梯队,表明该公司的基本盘业务在控股权变更后仍保持着相对稳健的态势。
![]()
然而,这笔交易的某些细节也引发了市场关注。超过60%的收购溢价,在当时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笔收购开出的天价,既是对标的价值的背书,更暴露了收购方急于"迎娶"上市公司的迫切。这份急切,为后续的经营风险埋下了伏笔。
![]()
纸牌屋塌了
控股股东的第一个违约信号
转折发生在2022年。随着猪周期进入下行通道,整个行业开始感受到寒意。而真正拉响警报的,是2025年9月的那纸冻结令。
它不仅揭开了控股股东自身的资金困局,更让市场警觉,这份危机是否会向已身负32亿元有息负债的龙大美食蔓延,从而点燃一场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双重危机”。
![]()
毕竟,控股股东的股份冻结与第二、三大股东将所持股份全数质押的动作有显著的风险共振。引发外界对股东自身流动性及其对公司信心的深度审视。
2025年9月,龙大美食发布公告,宣布放弃收购控股股东旗下的五仓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据公告显示,五仓农牧各类借款总额大约19.5亿元,而账上能动用的现金还不到400万元,负债率高达98.73%,偿债压力巨大。
![]()
而龙大美食自身的债务状况也已拉响警报。截至2025年6月底,一个严峻的财务现实被披露,其账面上的资金金额仅9.73亿元,而带息负债总额却高达32.19亿元。
![]()
![]()
其债务近六成(约16.7亿元)为短期债务。这与公司账上不足10亿元的货币资金形成巨大敞口。
![]()
这不仅是迫在眉睫的流动性危机,更将公司拖入了“借新还旧”的负向循环。
基于自身面对偿债压力,从战略审慎出发,最终将负债高企的五仓农牧抛出龙大美食报表,避免更高的债务风险。
![]()
转型梦碎
预制菜未成救命稻草
身处猪周期浪潮中的龙大美食,在迎来新控股股东蓝润发展后,公司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战略重塑。
2021年,龙大果断将品牌标识从“肉食”焕新为“美食”,其角色从原料供应商向美食解决方案提供者进攻,并搭建起以养殖为主体、食品加工与渠道建设为两翼的"三驾马车"战略架构,预制菜成为其核心业务。
![]()
在此背景下,其预制食品业务(原预制菜)已实现从战略试水到核心支柱的关键跨越,正强势崛起为驱动增长的新引擎。其营收占比在2021到2024年间从6.06%跃升至15.35%。
![]()
![]()
这标志着该业务从最初的试水角色,迅猛成长为驱动公司前行的中流砥柱。
这一强劲的增长曲线,既印证了赛道选择的正确性,也预示着整体的战略转型仍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时间的纵深推进。
然而“一体两翼”的战略,在2025年上半年遭遇严峻考验。其被寄予厚望的预制菜业务遭遇“滑铁卢”,营收同比萎缩约两成,降至7.83亿元。这一曾被定位为穿越周期、驱动未来的增长引擎,意外熄火。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爆发食品安全与“科技与狠活”等负面舆论之前,其下滑趋势便已显现,这直接将问题的矛头指向了业务本身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效率。
不过,此次下滑也印证了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过度依赖单一新兴业务作为增长引擎,会显著放大其在市场验证和模式成型阶段所固有的结构性风险。
![]()
32亿债务悬顶
蓝润的生存之战已然打响
当前,龙大美食正面临着多重挑战的叠加影响。生猪养殖行业已彻底驶入未知的“深水区”,全行业都在其掀起的巨浪中挣扎,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已然降临。
据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发布,2025年10月第三周,12.32元/公斤的全国生猪均价。这意味着价格已击穿了13-14元/公斤的行业成本线,养殖端已普遍跌入亏损的价格区间。
![]()
这对养殖户及整个链条上各环节的生存底线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2025年上半年,龙大美食总营收49.75 亿元,其中屠宰业务40.73亿元。
![]()
但屠宰业务在高营收规模之下,仅有3.51%的微薄毛利率,这无异于一场“赔本赚吆喝”的规模游戏。
![]()
当行业步入寒冬,这种“规模不经济”的模式便显露出其脆弱本质,将企业牢牢锁死在增收不增利的困局中。
面对增长失速与模式受挫的双重压力,龙大美食正在重新校准其战略航向。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审慎务实的应对之策,将两大生猪养殖项目的投产时间推迟至2026年;同时在经营层面将现金流安全置于规模扩张之上,着力提升存量资产运营效率。
![]()
2025年的预制菜赛道,正经历一场从规模竞赛到生存考验的深刻转向。味知香在上半年营收微增4.7%的同时,净利润骤降24.46%,毛利率滑向20.83%;千味央厨则面临营收与净利润双降的挑战。
![]()
![]()
这些曾被视为明日之星的企业,不约而同地步入“增收不增利”甚至“量利齐缩”的困境。龙大美食的困局,由此观之,并非个案,而是整个行业在资本退潮后必须面对的集体考题。
这一集体转向揭示了预制菜并非资本想象中的“救命稻草”,其本身也遵循着基本的商业规律——当行业度过爆发期,规模扩张的边际效益正在急剧递减。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B端渠道,在餐饮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难以维持高增长;而面向C端的品牌建设与产品创新,又需要持续的重投入。赛道参与者们突然发现,自己正陷入“不做规模等死,盲目扩张找死”的两难境地。
![]()
龙大美食与蓝润的案例,将这种困境放大到了极致。当控股股东的资本棋局与上市公司的产业转型深度捆绑,债务杠杆放大了周期下行的破坏力。
值得思考的是,在周期性行业中,企业的核心价值究竟应该建立在多快的增长速度上,还是应该建立在多深的护城河上呢?
此刻,整个行业都在寻找答案。而这个答案,或将决定下一阶段行业洗牌的方向与结局。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